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三国:我一谋士,能有什么坏心思

第42章 锐士虎豹,强兵唯背嵬(求鲜花求评价)

  • 作者:辉门神纹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02-09 23:21:53
  • 完书字数:3578

“第一种,锐士!”

“《荀子》曾言: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

“以秦法练锐士,所向披靡!”

“第二种,背嵬!”

“《诗经》有云: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

“德在前,勇在后。不论贫穷贵贱,皆为良家子!”

“背嵬者,上山下鬼,背负山岳,命已许国,故,此身成鬼!”

“第三种,虎豹!”

“《小雅》有歌: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空手打虎,徒步过河,刀山敢前,火海不退,即为虎豹!”

锐士,背嵬,虎豹。

三种精兵名号一出,不仅曹操和戏志才震惊,连戏言李牧改掉谋必三策习惯的夏侯惇,也屏住了呼吸,大气都不敢出!

曹操三人深知,李牧向来都不是高谈阔论的人。

譬如,齐之技击,魏之武卒,秦之锐士,但凡有些史书底蕴的人,都听说过这三种战国强兵。

但听归听,这三种强兵是如何练出来的,却极少有人知晓。

李牧进言“锐士”,那就意味着,李牧知晓“锐士”的训练之法!

不仅如此,李牧还将“背嵬”和“虎豹”跟“锐士”并列,这意味着,李牧对这三种强兵的训练之法,都十分的清楚!

这如何不让曹操和戏志才震惊?

夏侯惇摩拳擦掌,不敢大喘气,但心中直痒痒。

如果知道练兵之法,他夏侯惇就能有一支真正的强兵,一支让麾下青州兵脱胎换骨的强兵!

当将军的,谁不希望麾下的军校走卒猛如虎豹,战无不胜啊?

“三策不多,三策真的不多,显谋,以后谋必十策如何?”夏侯惇吞了口唾沫,看向李牧的眼神,仿佛看到了极品美味一般。

李牧有些嫌弃的避开夏侯惇的眼神:“夏侯将军,还谋必十策,你行你上啊!”

十策。

我就几百石的俸禄,玩什么命啊!~

戏志才则是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看向李牧的眼神颇有些复杂。

同样是谋士,同样是寒门。

这差距怎么就这般大呢?

戏志才当谋士,是受到了寒门出身的局限。

他没办法跟荀彧一样,自幼就读书万卷,享受豪门荀氏的精英教育。

荀彧是个全才,戏志才只能算个偏科的鬼才。

这是寒门的悲哀。

但偏偏,这个寒门中出了个异类,那就是李牧!

仿佛有宿慧一般,不仅擅长决胜于两军阵前,同样精通战略、内政、民生等属于豪门士子才有可能具备的能力。

曹操赞荀彧有王佐之才,因为王佐,是不能只擅长出谋画策的。

譬如戏志才,献一个奇策,这个奇策得曹操去具体的调兵遣将执行。

但李牧不同,李牧献一个奇策,哪怕不需要曹操,李牧都能去具体执行,因为李牧知兵!

这是知识积累之间的差距。

戏志才侧重于理论,而李牧却跟荀彧一样,都属于全才。

练兵啊!

戏志才知道秦锐士,但却难以根据简略的文字记载,去想象出,秦锐士是如何练出来的。

相对于夏侯惇对练兵之法的急不可耐和戏志才的羡慕,曹操想得更多,也更长远。

“锐士,辅以秦法,若无秦法相辅,锐士是练不出来的。”

“虎豹,简单易行,招募勇士就可以速成。”

“背嵬。”曹操顿了顿,有些疑惑:“德在前,勇在后,显谋是想让背嵬的军卒,都学宋襄公吗?”

司马迁认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但宋襄公的战绩却配不上春秋五霸。

后人时常嘲笑宋襄公是假仁假义,竟然妄想在战场上讲道德、讲礼法!

曹操同样对宋襄公颇为不屑,因此对于李牧言及的“德在前,勇在后”颇为不理解。

先德后勇,以这种方式练出来的兵,真的能跟“锐士”和“虎豹”相提并论吗?

李牧折扇轻摇,如常的儒雅,风度翩然:“明公多虑了,我们不是宋襄公,不需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去年秋,明公东征陶谦,大军连下十余城。陶谦退守郯城,守城不敢出。”

“今年夏,明公再征陶谦,连下五城,又在郯县外击败田楷和刘备,陶谦仅剩孤城一座。”

“但即便如此,郯城军民却拒不投降,明公可知为何?”

见李牧如此问,曹操的脸色顿时有些难看:“显谋是想说,我军暴虐,故而郯城军民惧而不降吗?”

【今天更新这么猛,求鲜花求评价求评论】

兔年春节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1月21日到2月5日)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