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大汉最强太子

第319章对大汉好的必然对吾也好

  • 作者:初·十三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07-21 05:40:54
  • 完书字数:5128

第319章 对大汉好的,必然对吾也好

陶青还真的是说话算话,那日回家后,他就连写两道奏疏,分别送给了皇帝和太子。

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只要陶青辞官,太子殿下是一定会答应的。

毕竟,太子殿下的爪牙公孙弘,就是最佳的丞相人选。

可让人惊讶的是,陶青连上两道奏疏,皇帝和太子都没有批准陶青辞官。

不仅没有批准,皇帝还给陶青增加了一些俸禄,说是老骥伏枥不容易,还要受御史等人的欺负,故而多加一些俸禄,以示表彰。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哪里是皇帝的意思,而是太子的意思。

既然是太子的意思,陶青就没办法再辞官了。不然,太子就会以不作为为理由,把他交给廷尉法办。

现在的廷尉可是太子的七哥刘彭祖,那人可是太子的另一只爪牙。

一年前,太子下令,命绣衣监与廷尉合并。原来的绣衣中丞刘彭祖,就做了廷尉。

没人愿意被刘彭祖抓到廷尉府去,去了那里就是不死也要脱层皮。

刘彭祖极其变态,对待那些犯罪的官员有的是变态手段。故而,有些官员做了坏事后事发,便是宁愿死也不想被刘彭祖抓去。

可他们以为死了就没事了吗?那样也太小看刘彭祖了。

对待这些畏罪自杀的官员,刘彭祖会把他们全府的人都抓了去。男的,发往边关做劳役。女的,充做城旦舂,其宅邸田地皆没收充公。

刘彭祖说,这叫做一人犯事全家遭难。

这样看来,刘彭祖好像也没有什么变态的地方,毕竟大汉对待犯罪的官员,一向都是这么处置的。

仔细看,上面说的可是全府的人,也就是只要住在那官员家里面的,不管是亲戚还是奴仆下人等,哪怕是借宿的人,也要被抓到廷尉府去。

刘彭祖这样做是有充足理由的。他说,太子不让株连三族,我只好把沾边的都抓来了。

什么叫沾边?只要住在官员家里的都是沾边的人。

“同一屋檐下,官吏犯罪,你等视而不见,也不检举上告,便是同犯。”

这就有点不讲道理了。可刘彭祖是廷尉,又有太子撑腰,别人也就不多说什么了。

但他们发现,自那以后,这官员犯罪的事情少了很多。

以前官员犯罪,其家中奴仆下人们一般会被充公另卖,也就是换了一家主人而已。

现在刘彭祖不这样干了,而是把他们送往边关,或是罚为城旦舂。

这样做,便让很多官员很是忌惮。因为有很多事情,他们可以瞒了旁人,却瞒不住整日跟在他们身边的那些奴仆下人们。

而这些奴仆下人知道官员事发以后也会连累到他,就会事先举报他的主人,从而躲过事发后的处罚。

这等于是给那些官员身边安上了一只眼睛。故而,有些官员就说刘彭祖变态。

不过,有人说这主意是太子告诉刘彭祖的,后来也就没人再说刘彭祖变态了。

说远了,再说陶青辞官的事情。

确实是刘彘不想让陶青辞官的。

陶青这人有一个别人身上没有的长处,那就是喜欢跟太子唱反调。

倒不是陶青头铁,敢和太子对着干。而是当初陶青做了丞相以后,发现他这个丞相竟然要对太尉周亚夫低头。

丞相,百官之首,却要看太尉周亚夫的脸色做事,这怎么能忍?

不仅仅如此,还有人故意跟他说,我大汉开国以来,这做丞相的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前有萧何曹参,后有陈平等人,哪一个会见了太尉先行行礼?

还有,丞相不先说话,其他大臣哪有敢先说话的?

现在好了,这丞相见了太尉要先行行礼,还要等太尉先说话以后,丞相才敢说话,已是坏了规矩……

陶青备受打击,自此心里就埋下了有朝一日出头了,必然凡事先说话的念头。

后来,皇帝不喜欢周亚夫,太子就把周亚夫弄到上林苑去了。

陶青终于出头了,为了显示他的地位和存在感,他就把和太子唱反调当做了手段。

但他从来不和皇帝唱反调,反而是皇帝说什么,他就赞成什么。

他选择和太子唱反调,仅仅是因为太子是太子,是一个值得他唱反调的人。

别人不入他的眼,也没有太子有分量。

好在太子需要一个与他唱反调的人。不然,这陶青的坟头草已经老高了。

刘彘很明白,自己做事过于异类,若是把持朝堂搞一言堂,就会让很多人对自己不齿。

搞一言堂,不容他人之言,那是暴秦才做的事情。自己可不能那么干,身边要经常有不同的声音,那才是礼贤下士、纳谏如流的贤明君主该做的事情。

太子的名声很重要。故而,陶青不能走,还要继续在朝堂上发挥他该有的作用。

为此,刘彘还专门把公孙弘找了去,告诉他以后吵架的时候不要动手,特别是对那些上了年纪的大臣,更不能动手。

公孙弘明白了,太子这意思是说,对年轻一些的大臣依然可以动手。

“太子,你这话对丞相那边的人说了吗?他们可知道吵架不能动手的道理吗?”

刘彘瞥了他一眼,道:“好像每次先动手的都是你等吧?”

公孙弘赶紧摇头,道:“非也非也,其实每次先动手的都是丞相那边的人,我等经常挨揍,偶尔也能打赢他们……”

刘彘叹了一口气,心说这都是一些什么人啊!

堂堂大汉朝廷的重臣,却经常打架。

可这又怪谁啊?谁叫自己说要穷究到底呢!

不过,有争论是好的。最怕就是没有争论,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又不是神,哪能事事做的都对啊!

想到这里,刘彘说道:“你等记住了,你等都是大汉的重臣,位列九卿,为了军国大事吵架可以,打架也可以,但不可记仇,更不可事后挟私报复。”

公孙弘笑道:“太子多心了,这倒是不至于,有时候吵过打过以后,我等也会一起吃饭喝酒的……”

刘彘点点头,然后就让公孙弘走了。

这样很好,两边互相监督,却也不伤和气,于国事有利,于自己也有利。

对大汉好的,必然对吾也好,吾与大汉息息相关。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