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康熙四十年

第129章兴产业

  • 作者:八千公里加急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02-12 00:50:14
  • 完书字数:5758

胤禵一口茶水差点喷出来,诧异道:“什么玩意儿,怎么可能需要这么长时间?”

说完伸手比了个三,道:“三个月,就三个月,你无论如何都必须至少完成一条线。”

在胤禵看来,三个月的时间都算是非常充足了,这还是留出余量之后的结果。

见雷金玉还想解释点什么,胤禵一挥手,制止道:“不用多说了,有什么问题自己想办法,反正现在是人手和银子都很充足,你看着办吧。”

对于如何改变一贯保守的工作习惯,胤禵也只能通过强压来进行突破。

虽然这种简单粗暴的家长制作风,可能会带来许多问题,但是这就是当下最好的方案。

项目的工程进度必须要把握,为了促进产业和科技的发展,胤禵也算是不遗余力了。

领导既然下了命令,雷金玉等人自然不会当面唱反调,十分顺从的应了下来。

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胤禵补充道:“四哥,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招募进来的工人,在进行制度化培训的基础上,还要适当培养其识字的能力。”

“许多项目为什么进度慢,成果粗糙,就是因为这些干活的工人们不识字,不能准确把握尺寸各方面的要求,也不能积极主动的配合。”

扫盲这样一个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工业不像是农业,在初始阶段基本靠天吃饭,种地管理全靠经验。

农业的低知识密集度,最多影响产量问题。

但是工业制造业的低知识密集度,是会经常造成严重生产事故的,不死人都是万幸,就更提不上产量的问题了。

对于这个超越了常理的要求,胤禛十分为难道:“十四弟呀,你这个想法也太荒唐了吧,再说我到哪儿去给你找那么多的先生去?”

这也不是胤禛一个人的疑惑,在座的科岱和赫奕,对此也都感到十分不解。

从来就听说过,这么上杆子给逃荒的流民上课的,而且还要全覆盖的都上。

胤禵露出自信的微笑,道:“国子监不是有那么多的学生嘛,再说还有许多没有做官资格童生秀才之类的,把价格开高点,自然就不成问题了。”

对于康熙年间,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胤禵还是有所了解的。

能够做到衣食无忧,小康以上的,还是只有一小部分人。

更大多数的民众,大多都属于被压迫阶层,包括大部分的旗人在内,也是一样的。

因此,只要是开出了高价,胤禵压根就不担心这些知识分子能够扛得住。

更为重要的是,胤禵也想借着这次机会,告诉大家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那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就是银子。

虽然最大的问题被化解了,胤禛还是有点不甘心,问道:“十四弟,咱们有这个必要吗?”

“这些工人不过就是一些粗使的活计,代价是不是太大了一些?”

对于这种砸银子进去,还不一定能见到水花的买卖,满大街打听去,估计除了胤禵,应该没有第二个人能如此甘之如饴。

基础教育是个大问题,胤禵能明白其重要性,但是其他人就不一定了,或者干脆点,就一定不了。

现在为难的是,胤禵没有办法解释其中比较虚幻的意义价值,还要能劝服这些一线的具体执行者,能够真正配合完成任务。

沉吟了一会儿,胤禵道:“四哥,现在问题是这样的。”

“修轨道系统,和之前的修河道不太一样,这是个可以无限复制的项目。”

“只要技术能够发展起来,地方也比较能够适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咱们都可以把轨道系统给修上。”

“咱们现在培养这些工人,就是为了以后壮大队伍做准备,总不能每个项目都让你亲自去盯着吧,也太大材小用了。”

想要真正打动人心,处理谈一谈理想抱负,画一画饼,剩下的也就只有银子了。

胤禵双管齐下,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拿修河道做比较,就是为了说明全额拨款的朝廷项目,到底能够有多赚银子。

按照胤禛的性格,百姓的生活水平可能不太关心,只要不大面积死人就行了。

但是如果能赚的该赚的银子没能搞到手,估计能悔恨很长一段时间。

想明白之后,胤禛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的话,那咱们就试试,希望这次的投入不会打水漂。”

为了使其安心,胤禵立刻保证道:“四哥,你还不知道我做生意的本事吗?”

“就拿最近这两次来说,可是一点都没有失手,扎扎实实给咱们赚了不少银子。”

彪炳的战绩,和白花花的银子一样,都非常能够打动胤禛。

知道胤禵多少有点自吹自擂的嫌疑,但是也没有当场拆台。

解决了人力资源和基础培训的问题,胤禵想着干脆把产业的问题,也一并解决了。

使这些人,真的能够在此扎根,有一技之长,有工作有收入,能够创造一份属于自己的安稳生活。

对于产业上的规划,胤禵也是有一些打算的。

按照接下来的发展节奏,首先兴起的就是和轨道运输相关的配套产业。

无论是基础的土方石方作业,所需要的工具设备,还是轨道本身的制造,以及运输工具的制造,都有着比较大的缺口。

许多公共服务设施,可能本身并不能实现盈利,但还是在不断大规模负债扩展,就是为了解决就业和相关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而且这些设施设备所能带来的正外部性收益,在比较优质的情况下,能够数倍甚是数十倍覆盖其原始成本。

念及如此,胤禵道:“四哥,回头你安排人从四大恒支银子,就在通州集中建立一些作坊。”

“专门用来生产轨道系统所有需要的工具设备以及配件,技术人员由内务府提供支持。”

对于这些核心产业,胤禵是肯定要抓在手中的,毕竟是个赚钱的买卖,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市场的规模肯定也会不断扩大。

能够让自己比较放心的,也就只剩下四哥一人了。

要是挂在内务府下面,还是自己出银子的话,也太傻了点。

更何况这个制造中心,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肯定要投入大笔的收益进行技术的研发。

科研这种东西,一般人根本玩不起。

这种对比,大概就是比胤禵要搞基础教育,还不受投资人待见。

形象点说,把银子扔水里,肯定是能够看到水花的。

但是把银子投入扫盲教育,能收获什么就不一定了,但是大概率这些人都会识字,也算是很明显的正反馈了,虽然不知道这些识字的人,怎么给带来收益回报。

更进一步,把银子投入科研之中,最大概率的可能性,就是什么都得不到。

没有水花,没有识字的人,就像是一种魔法,直接就消失了,可能什么都没留下。

所以这无关乎康熙对自己的信任,可能只是单纯不可能出这笔没有上限的银子。

胤禵为了避免麻烦,干脆就把这些新兴产业以及接下来的研发中心,全部接手算了。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