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架空 > 诸天帝国之大秦

第七十四章 赵高论“赵高”

  • 作者:木子虽
  • 类型:穿越架空
  • 更新时间:10-02 23:51:07
  • 完书字数:8974

“讲,,,我倒要看看你想说什么。”

就算嬴政早就打算放过赵高,甚至是一如既往用心培养。

打算这一世依旧的相信和重用赵高,但是嬴政还是很好奇。

在面对这种意料之外的事情时赵高的应对之策。

“回禀王上,微臣本一介宦官,祇辱于庸碌人之下,骈死于糟糠污秽之间。

然赵高虽有一腔热血,不足以为外人道也,苟全性命于乱世以属侥幸。

不求高官显贵闻达诸侯,扬名于天下,而王上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检拔臣于微末之中,赵高不胜感激。

随许公子以驱驰,奈何至今未能报王上之殊遇,实乃微臣之心头憾事。”

“当微臣看到史记一书中的记载,犹如五雷落于头顶,晴天忽逢惊雷。

内心之复杂,虽吐出三江五湖之涎水,依难比微臣心绪惆怅之万一。”

“但假使能以臣子残躯换吾大秦浩瀚之万一,亦不枉费臣报于王上之夙愿。

然臣观史记一书有感,望王上慎之鉴之足以告慰平生。

史记一书所载阐述六王毕,四海一统乃千古未有之盛况。

然来者吾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畏惧于秦,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之人,实乃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王上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之法,乃古今未有之严苛。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书中所述之秦律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

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言道德者,溺其职矣。

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下士闻道大笑之”。

非虚言也。当以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於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於奸,黎民艾安。

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假使有法而无仁,此为取祸之道。

望王上以史为镜,知秦朝之兴替。以不变而应诸天之万变。

儒家荀夫子曾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愿王上以为生民立命为重。

望王上亲之信之,则秦之危局,必可轻易解之。

今当远离王上左右,临王上圣颜而涕零,因难报王上赏识之万一,不知所言。”

嬴政听着赵高的言语,真乃是字字珠玑。

即使是站在嬴政周围的独孤求败,蒙恬和章邯三人都不得不感慨赵高之大才。

心中都有难怪嬴政不舍得赵高的感慨。

假若这样的贤才都不能被自家的主公所重用,那天下之大又有多少人可以担当嬴政之臂膀。

三人都不是迂腐之人,在看到嬴政的态度之时大概也能察觉到嬴政不会要赵高的性命。

三人自然是无不悻然接受,就算是刚刚打算杀掉赵高的蒙恬在内心之中又何尝不想留下赵高的性命。

蒙恬不过是不想史书之上的事情重演而出的下策,如果嬴政没有阻止蒙恬即使再如何的不愿,为了自己心中的大秦他也不得不作。

如今既然自己的攻击被嬴政命独孤求败阻止,剩下的事情就与蒙恬没有关系。

不过即使这次赵高能够活下来蒙恬也会保持对于赵高的警惕。

这并不是蒙恬因为历史的惯性而歧视赵高,恰恰相反在蒙恬的心里当听到赵高的对于秦朝灭亡的分析。

赵高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去看本质的东西。

即使是身为武将与赵高这样的宦官有着先天的对立,蒙恬还是要叹服赵高的言论。

蒙恬想作为一双嬴政的眼睛,可以为嬴政看清楚赵高的一切。

他希望自己这双眼睛可以让赵高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做出任何对于秦朝不利之事。

“好啊,好啊,不愧是孤王看重的人才,你这番惊世之言真是发人深省。

短短几行就将秦朝之弊端,阐述清楚。眼光老辣看重要害,甚至还隐隐的提到解决之良策。

好你个赵高,你这不是在说孤王怠慢了贤才,这样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孤王的重要。”

嬴政满意的看着赵高,用手指轻轻的朝赵高跪坐的方向点了一点,神态说不出的洒脱自然。

刚刚出现的帝王威严就像是从来没有出现过。

赵高的论述中先是写秦朝统一后的铺张浪费,奢靡无度说明秦朝没有将治理百姓放在首位以至于让民怨沸腾,为秦朝的覆灭埋下祸根。

之后再议论秦朝的立国之根本“法”的长处和弊端,长处是秦朝借助法家的理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依靠法家将万事万物定以法度,将力量充分的利用。

又依靠军功分田制度提高士卒的积极性让秦兵闻战则喜,使秦国之士卒勇冠六国,将秦国的士卒化为虎狼之兵。

再之后说明法家的弊端,秦朝法律过于严苛,使六国之人遗民敢怒不敢言,致使民怨沸腾,使国民上下离心离德。再一次激化矛盾。

以此来警示嬴政这位未来的统治者,不要只顾自己享乐而忽视天下万民,否则必然重蹈史记的覆辙。

再后来还说出赵高对于法之弊端的补救之法,儒表法里,在深刻贯彻法家思想的大前提下加入法家所没有的“仁”的思想。

使法在规范人的同时存在着弹性,让秦法可以让人更加的接受和理解。

赵高整段话紧扣“秦之灭亡”的中心,得出“戒除骄奢淫邪,勤政爱民”的思想。

“赵高,你还是真的很狡猾。

虽然你所说的都是金玉良言可是你始终没有说致使秦朝覆灭的导火索就是你赵高,不,不对,应该是书中那个叫赵高的那个家伙篡改诏书,骗蒙恬与扶苏自杀,独断朝纲。你说是与不是?”

嬴政饶有兴致的看着跪坐的赵高,心中未尝没有打算报复一下赵高。

让他好好点苦头虽然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但嬴政就是很不舒服,怪只怪谁让赵高叫这个名字呢。

“啊,臣对此是有自己的看法,不过望王上不要怪罪。”

“哦,你都要马上死的人还要在意孤王的心情吗?

赵高,你说奇不奇怪。要不要给我一个好的解释啊。”

赵高挠挠头没有说话,其实在独孤求败挡下蒙恬那必杀的惊天一剑再加上详细的分析完大秦的弊端之后。

赵高已经从嬴政的态度上察觉到嬴政对于自己这个有污点的臣子的判决存在着回旋的余地。

没有一个人想死,即使是投河自杀之人,在生命终结的最后一个刹那,都会下意识的抓住身边稀疏的稻草。

此时的赵高在看到自己生还希望之后当然也不例外,这时候的赵高完全忘记了自己当时的愤慨时候的劝谏里面的不当之处,足够让赵高死一万多回。

“说吧,想必以你这只老狐狸的狡猾或多或少都察觉到孤王并不想杀你。

不过你要是后面的话没有让孤王十分满意,孤王就算不杀你。

可是史记一书中赵高的经历作为你的污点之后,要是孤王再次出发前往别的世界带不带你可就很难说了。“

嬴政自从来到外面的世界中,就不在只放眼于秦时明月那一个世界。

有道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见识过最广阔的汪洋大海,所以再也不会被普通的山川河流的秀丽而吸引:

除了传说中巫山山上的仙女施法布雨时壮观的云朵才是真正的云朵,普通的云朵再难让人留恋。

见过世界之外的多姿多彩,无法再一次忍受作为困于井底的青蛙的无知与悲哀,嬴政是这样赵高也是一样。

“回禀王上,既然得到王上的允许那么卑职就斗胆进言了。

小人从史记一书中看到我大秦未来之覆灭根源好似是赵高与李斯篡改王上之遗诏。

致使大秦长公子扶苏与四十万长城兵团的统领蒙恬蒙大将军饮鸩自尽。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去看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猫腻,其一是书中的王上前期英明神武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建立不世之功。

可是之后王上听信谗言妄图求仙长生,致使朝中乌烟瘴气没有好好安抚原来六国遗民,以至于被有心之人利用。

其二,我大秦以武立国我大秦之兵锋试问谁人能挡,可是王上你好好想想要不是我大秦将王翦,蒙骜,王贲,白起等诸多将星陨落。

到了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山起义,秦国各地狼烟四起尽然没有一位镇国大将可用,致使小人篡夺高位,这是否说明在秦大一统之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实在是取祸之道。

其三,敢问王上,以微臣愚见谈若书中所描述的赵高,在臣看来与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仅仅是陪伴君王五十载圣宠不断就可见一斑。

可是一个在王上身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几十年的奴仆竟然会在主公驾崩的那一刻反叛,难道这其中就没有一点疑惑吗?

在微臣看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两人出于自保的一种手段罢了。

就算微臣没有看完史书全篇大致也可以猜测出来想必赵高与李斯与长公子扶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两者的结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与其说赵高与李斯得到的那一份遗诏是秦二世的扶苏公子的登基诏书。

倒不如说是赵高与李斯的催命符更为贴切。

不仅如此还要两人亲自将这个催命符递到要杀自己人的手中。

如果王上没有死的话,两人也许不会反抗。

因为在王上的天威面前一切的反抗都显得那样的软弱无力。

可是扶苏公子毕竟不是王上,在根深蒂固的思想下义无反顾的接受秦王的命令,这也是扶苏公子自杀的最重要原因。

其四,臣记得当时的长公子扶苏身在四十万长城兵团的保护下,想必这也是秦王为扶苏公子的留下的一张保命符。

可是子不知父,父不知子,以至于被奸人钻了空子,一失足成千古恨,也是必然之事。

假使当时的长公子不是选择自尽了以残生,而是奋起反抗当场凭借着军队斩杀赵高和李斯,一路以秦国长公子的身份清君侧。

据臣推测不出三个月大秦将尽数被长公子接管。

其五,真正给与秦国致命一击的罪魁祸首就是项氏一族的项燕之子项羽,巨鹿之战将大秦最后一丝元气给摧毁。

这些六国之余孽不但没有得到大秦的安抚与同化,甚至一直处心积虑的以颠覆大秦为目标。

那个世界的秦国,虽然占领了六国的土地,统治了六国的人民毁了六国的宗庙。

可是秦国始终没有将六国遗民的人心征服,致使容易被心怀叵测之人鼓动。

其六,虽然书中的大秦结束了长达几百多年动乱与纷争,可是书中的始皇帝并没有让人民修养生息而是加大劳役,不断的修建各种大型建筑。

从贯通七国的直道,在百越之地修建灵渠,绵延七国疆域的万里长城,壮观巍巍占地极广的阿房宫,修建始皇帝陵墓,过多的徭役致使人心思变,也是取祸之根。

““王上,已经将赵高想说的话就说完了,并不是臣有意逃避责任。

只是希望在未来秦国的发展上微臣的这点愚见可以帮助王上给王上一些参考的意见,如果能真正的帮助的王上那就不枉费王上对于赵高的看重。“

“大秦之覆灭,实非赵高这奸臣一人之过。”

大家听到赵高的这一番言论,就算是在外人面前保持一贯冷漠的独孤求败脸皮都有点绷不住,这还是大家第一次听说有人骂自己骂的这么不留余地,高实在是高啊,众人在心中都给赵高一个大拇指。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