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丝绸朝歌

第46章 内乱升级

  • 作者:俊逸小生萧萧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10-02 05:31:38
  • 完书字数:4700

“我观英雄年轻高智!而且手下个个勇猛,令行禁止!并非常人而能为!......”冯榆眼眸中满是欣赏之色。

萧鸣呵呵一笑:“多谢大人赞誉了!......”

“不知家母、小妹、二弟他们?”冯榆拱手说着,露出了一些担忧之色。

“此刻,她们都在城外,非常安全!等过了这个风头,你们就能一家团聚了!”萧鸣道。

“在下在这里就多谢恩公了!”冯榆深深一礼道。

“大人不必如此!......”萧鸣赶忙扶起冯榆道。

“刘裕!”萧鸣叫道。

“公子!......”

“好生安顿冯大人!注意一切防范!......”萧鸣说道。

“是!......”刘裕拱手道。

安顿好一切,萧鸣趁着月黑风高回到了自己的府邸。

……

宋国边境。

宋国大将宋汶轩领兵十万驻守黄榆关,伺机向帝国黎阳关进发。

帝都,洛州。

朝议大殿,辰隆殿。

偌大的宫殿内,金碧辉煌,地板打磨的铮亮,几乎能倒映出人的影子。

百官早已入列,个个身穿不同纹饰朝服,非常的大气,文武左右而立。

此时此刻,早已过了早朝时间,众臣在大殿中足足等了半个时辰,天子章玄扈哈欠连连,慵懒地走上了龙椅,随即又伸了个懒腰,才徐徐睁开惺忪的睡眼,望着下首的一众朝臣。

若不是现在帝国形势堪危,那些老臣天天烦他,他才懒得上朝呢!整天收集天下美女,寻欢作乐!......

这种情况,众臣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很多大臣都暗自摇了摇头,紧接着齐齐跪伏于地,异口同声的高呼道:“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章玄扈随意摆了摆手,他身穿龙袍,头戴冠冕,额前十二串玉珠,心不在焉的说道:“叛贼陈亮、汪涵,都已经剿灭了吗?”

而见此情形,殿内众臣微微弯腰,不由得都低着脑袋相互对视了一眼。

丞相董安站了出来,拱手说道:“启奏陛下,虎贲将军高秀率十余万大军境内戡乱,已有数月,可战报传回,叛贼势力越来越大,已有数郡沦陷。前日陈王陈启奏报,北有陈亮的十万恶狼到处烧杀抢掠,现已兵临黄河以北的河东郡了。西有汪涵的八万之众也到了潼关城下。恐......恐有......有抵挡不住之势。”

“什么?”章玄扈眉头顿时一皱:“他高秀不是常在朕面前夸耀,说他高家军如何如何吗,尔等不是也说他有大将军魏彧福之风范?怎么一个小小的叛贼,都无法剿灭!......”

“这......此乃多与各地水患有关啊陛下。”尚书令曹杰卿出列道。他可是与高秀是一派的人,当然要为其说话。

“早些日子,大将军魏彧福不是上书要严惩地方救济不力的官员,朕也准奏应允了,那为何还会出现这种局面?”章玄扈道。

“陛下!这次水灾波及极广,牵扯官员众多,难免有......有......”尚书令曹杰卿吞吞吐吐道。

“好啦!朕也不是什么暴君!......可,当下该当如何?”

董安道:“陛下!黎阳关探报,宋国陈兵于黄榆关十万之众,不知所欲何为?况且宋军在江城城下空耗钱粮并无进取之意。陛下!宋国不得不防啊!黎阳关必须加强防守。”

“那宋王想要干什么?......”章玄扈显然极为不悦,转而看向了董安道:“丞相有何良策?”

“可令人知会大将军魏彧福是否可以先回帝国境内戡乱,再图其他?”董安缓缓道。

“陛下!眼下还是应急调大将军魏彧福回都一同戡乱!”尚书令曹杰卿道。

“陛下!......若要大将军魏彧福回都,必须徐徐退之,以免给楚国可乘之机!”丞相董安道。

“丞相!那帝国境内之窘迫又当如何解之?丞相大人将陛下的安危置于何处?”曹杰卿问道。

章玄扈眉头一凝,看向丞相董安。

“陛下!现如今可急令长安、陇西、陇南、汉中、平阳、原州、南阳各郡发兵驰援潼关,虎贲将军高秀可集中兵力扫荡陈亮叛军所部。”董安道。

“陛下!大将军魏彧福远在吴国境内,回军驰援也要尚且时日,而长安、陇西、陇南、汉中、平阳、原州、南阳各郡同样如此,可长安以东大部分地域已被叛军汪涵所部占领。眼下,臣有一策,必能迅速遏制陈、汪叛军。”曹杰卿弯腰施礼道。

“哦?”听到这话,章玄扈立刻来了精神,连忙追问道:“爱卿有何良策,速速讲来。”

曹杰卿徐徐道:“现在,叛贼势大,人数众多,单凭虎贲将军高秀一军之力,恐怕难以应对,而且各地匪患不断。微臣以为,陛下当立即下一道圣旨,昭告天下,责令各州、郡、县、乡,自行招募兵勇,进行全国平乱,并驰援潼关和河东两地。”

曹杰卿的谏言,直接得到了章玄扈的认可,不由连连点头道:“爱卿所言,甚合朕意,就这么办!立即传旨!......”

此计,丞相董安早已熟虑过,只是,这有可能直接导致各地武装力量的趁势崛起!最后有可能一发而不可收拾!这也可能是帝国又一个潜在的威胁!......所以董安没敢贸然进言。

见天子连考虑都没考虑,便直接决断,丞相董安最终动了动嘴角,想说什么,可又无法开口。毕竟,眼下此策,确实能最有效、最快速的解决叛乱。

……

上清郡郡守府。

大厅内,郡守章淇位于正上方的主位,他的下手边,坐着一名中年文士,名叫陈辰,有些才学,相当于郡府幕僚。章淇更是一直把他当作军师来看待,多问策于他。

此刻,章淇的长子章恒,也在厅内,三人似乎在交谈着什么。

又喝了口茶之后,章淇放下茶杯道:“先生啊,经你献策,我已招募了三万士卒,加之郡城的守军两万,共五万大军。现已将上清郡大部分粮草,囤积军中,可供大军数年之用,只有清河县的粮草未动。只是......大将军还在前方用兵,清河的粮草最多也就能支撑大将军两到三个月。我等现在是兵发潼关呢还是......”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