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校园 > 本报记者夏大雨

第012章 失踪人员

  • 作者:三杯小酒
  • 类型:青春校园
  • 更新时间:06-07 14:01:07
  • 完书字数:4626

深夜抵达了重灾区——河东县西瓦乡。

潘组长从一号车上下来,夏大雨拿着相机跟了上去。

虽然心里有气,但一码归一码,工作是工作,感情是感情。这点职业素养还是有的。

下车后,潘组长提出先要看点,然后听汇报。看得出是一个雷厉风行的官员。

要看的第一个点是乡卫生院。来到这里,她看望了在地震中受伤的群众,和他们亲切握手、交谈,鼓励安心养伤,祝愿他们早日康复。

这些场景、画面被夏大雨摄入了镜头,重要的讲话、对话被记录在本子上。这些都是新闻报道所需要的素材。

尽量多看、多听、多记——这是一些前辈的宝贵经验。因为在写稿前,并不完全知道哪些内容可以写进报道。等写稿时才发现这也忘了问那也忘了记,就留有缺憾了。

特别是新闻图片,重要的瞬间不会重复出现,按下快门既是开始也是结束,根本没有第二次机会。

相机咔嚓咔嚓响,笔记越记越多。夏大雨的采访本上,满满当当、密密麻麻,夹杂着汉字、字母、符号,看上去就像是一串串的蝌蚪和蚯蚓。

入职之后,为尽快适应工作,夏大雨曾用一段时间自学速记课程。具体使用时并不完全按照通行规范,他还加上了自己的创造和改造,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

优秀的记者往往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速记方案。这些记者的采访本只有本人才完全看得懂。要是过上一段时间,有些内容估计连本人也不一定看得懂了。

事实上,多数记者并不懂速记,那就只有依靠录音笔。不过,听录音太过痛苦,得反复听几遍,一小时的录音整理出来得花上两三个小时,费时费力。

夏大雨采访时也是开了录音笔的,但往往是录而不听、备而不用。当然,特别重要,或是记得不太清的,偶尔也是听上几句的。

录音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如采访对象反悔不认账,则可以拿出来做证据。录音文件通常要保存一段时间,短则几月,长则数年;具有历史意义的,更是要永久保存。

(本章未完,请翻页)

据说,一些大报的记者,还配备了助手。助手主要负责联系采访对象、做好后勤保障、整理笔记和录音,乃至起草初稿等。记者重点负责指挥、润色、定稿等工作。

夏大雨所在的闲城晚报,在本地是大报,但毕竟是州市一级的,比起省级、国级媒体就不算什么了。配备助手肯定是不可能,来几个实习生也不敢完全放手,不帮倒忙就算是好的了。

潘组长别看是女流之辈,做起工作了却是风风火火,毫不含糊的。从乡卫生院出来,又直奔临时指挥部,马上开会。

“尊敬的潘组长,省民政厅、地震局的领导们……”汇报才刚开了个头,就被她打断了:“不要说这些客套话了,直接进入正题!”

汇报的人伸了一下舌头,也不敢看稿子了,把掌握的情况简明扼要说了一下。

大体情况是:因灾死亡3人,重伤22人,轻伤6人,失踪1人。

“失踪人员找到了没有?”潘组长敲了敲桌子问道。

“正在找。是泥鳅沟小学的一名支教教师。今天是周日,本市教师都回家了,只有她住在学校。”汇报的人说。

“确定没有其他学生和老师?”

“一一核查过了,只有她不见。”

“校舍倒了没有?”

“倒了教工宿舍楼,还有厨房和厕所。”

“学校多少年没除险加固了?”

汇报的人答不上来。

潘组长大手一挥:“走,到泥鳅沟小学去!”说着,第一个走出了帐篷。

泥鳅沟小学不远,离临时指挥部约两公里。

操场上燃了几堆火,有七八十人正在废墟里搜寻,有消防、森警,还有一些学生和家长。

见到潘组长一行到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生哭着扑了过来:“朱老师不见了,快想办法救救她……”

她把孩子抱在怀里,柔声说:“我们一定会找到朱老师的。”接着又发了指令,让家长带着孩子去休息,专业救援人员留下,继续搜救。

“先集中力量把教师宿舍

(本章未完,请翻页)

楼扒开!”她下了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找到失踪者!”

所有的车都没有熄火,把灯射向教师宿舍楼。灯光下,救援者开始一块一块搬着石头、砖头、木板、水泥板。

夏大雨知道,凭这样几十号人,没有机械进场,把整栋倒塌的楼搬开,估计到天亮也搬不完。

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每延误几分钟,失踪者生还的可能就少了一分。

时间过去了一个小时,又过去了一个小时。

人们没有说话,默默地在废墟里扒着。

潘组长脸色铁青。

搜救仍在继续。

失踪者还没有找到。

这是一个重要的新闻点。

——现场直击:n小时生死救援。

夏大雨在心里拟好了新闻标题,只等失踪者被找到,最好是生还。

决定把笔墨聚焦于失踪的朱老师,他觉得还需要收集更多的素材。于是向在场的人了解了一些情况,拍摄了一些图片后,转身离开了学校。

夏大雨到附近的帐篷里采访了几个学生和家长。

采访本里的笔记写满了半本,失踪者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了。

失踪者名叫朱小雪,今年22岁,是外地人,大学生志愿者,到泥鳅沟小学支教8个多月了。

“朱老师长得很漂亮,个子高高的,辫子长长的,眼睛会说话。”

“她唱歌可好听了,是个大歌星。”

“还会画画,画得跟真的一样。”

“我喜欢她教语文,喜欢听她读课文。”

——这是学生眼里的她。

“那娃书教得好,孩子们都喜欢她。”

“可有礼貌了,嘴巴甜,这样的姑娘可少见了。”

“没想到大城市来的,在我们乡下也在得惯。”

“听说还没对象呢。可惜了呀。”

——这是家长眼里的她。

可是,现在,她在哪儿呢?

她美丽的青春,难道就这样安放在了废墟里?

(本章完)

.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