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宣王挽周

2换汤不换药

  • 作者:怀庆有山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05-03 09:04:59
  • 完书字数:11518

偏殿中,天色近昏,宫女们点起了那一盏盏的铜灯,寺人们仍低头忙碌着。

忙了一天的厉王也开始了用餐,宫中的御厨,将早已准备好的膳食装入九鼎之中。

而在厉王的下手方,刚刚被任命为杜国之主的杜伯,也享受着七鼎食的待遇。

只不过这位老贵族的年龄明显大了,发须尽白,牙齿也脱落了不少,为此,天子特命令为这位大夫主,准备了七鼎羹汤。

君臣互相见礼落座后,厉王虚一扶手,难得开怀笑道:

“多谢杜伯相助了,否则寡人怕是不得清静”。

那老者神情肃然,一板一眼躬身拱手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乃是臣之本分。

只是还请天子,勿要责怪那些大夫。他们其中虽有不少鱼目混珠之徒,但大多也还是忠于社稷的,骤然听的锋烟四起,难免有些惊慌失措。

若有失礼之处,还望天子包涵。”

“哈哈,大夫,哦,不,杜伯多虑了。”

厉王举起酒樽敬道:“寡人又岂会不知他们也是一片忠心,谈何怪罪,只不过世事不由人罢了。

来,这杯薄酒,就当是寡人为杜伯的践行了“。

“臣谢天子。”

杜伯从容不迫的举起酒樽,待周厉王盛饮后,自己也一饮而尽。

之前,当担任着太庙令的杜大夫拄着拐杖在人的搀扶下出面后,之前还大有一副虽千万人吾独往矣气势的利子,二话不说扭头就跑进了城里。

“妈的惹不起,老子还躲不起吗?”

然后这位老人慢悠悠的拐着油光发亮的拐杖在几名大夫,小心翼翼的搀扶下,旁若无人地走向了城门处,而那些之前杀气腾腾的虎贲卫们,雯时间全成了雕塑。

偶尔有一两个初生牛犊不怕死的虎士,不知道这老头是谁,这么嚣张,打算用教训教训这个老头,然后刚迈出一步,却也被身旁的同伴死死的按住。

“兄弟那是太庙令,已过古稀了。”

于是那些傻大粗们也立刻跟自己的同伴一样变化身雕塑,对这位老人嚣张的脚步视而不见。

太庙令这个官非常清贵,(像清水一样的贵职,一点油水都没有),相当于秦汉时期九卿之一的奉常。主要任务就是替天子看守家庙,照顾祖宗灵牌。

实权一点没有,油水更是只有水,基本都属于打发那些混的比较惨的退休老人。在朝堂上基本没有发言权,属于不折不扣的牌位式人物,以至于这些在贵族圈里混的年轻子弟们,都有不知道这位爷是谁的。

但问题是架不住这位年纪大呀。

在中国古代,除非是乱世,否则老人真的是可以为所欲为的。

诡异的一幕出现了,牙齿都掉光,只能拄着拐杖,被两个人颤颤巍巍艰难前行的太庙令,一点一点的向城门靠拢,而在他面前顶盔戴甲的虎贲卫们,却只能是愁眉苦脸,一点一点的向后退步,连原本已经斜立起来的长戟都不得不收起来,生怕伤了这位爷。

而之前,被这些虎贲卫的威风吓得缩了头的贵族们,眼瞅着吃了鳖,顿时就又嚣张了起来,如同老鹰捉小鸡中的小鸡一般,将自己缩在这位老人的身后,神情却满是讥讽。

尤其是之前跳出来的大夫济,更是紧追着太庙令的步伐,放声大叫:“怎么,不敢动手了啊?刚才的那股猖狂去哪了?”

“无耻,躲在老子后面算什么,有种出来跟爷单挑”!一些较为年轻的虎贲卫们也忍不住开始破口大骂。

有几个脾气暴的虎卫,当场垃起弓瞄准了,就想给他一下。

然后就被利子粗暴的打断了,栗子一脚踹翻一个正在那瞄准的士兵,然后抓着他的衣领低吼道:“你想死吗?“

那士兵挨了打后,倒也不敢对栗子说什么,只是颇不服气地指着正在那嚣张叫骂,靠近城门的人群道:“那怎么办?难道就让他们这样着冲过去,先不说天子那怎么交代?单说这么爱骂不还手,虎贲卫的脸可就被咱们丢尽了!“

这士兵的顶撞,让利子一时无语,被噎住了。

哑口无言的利子,只得烦躁的将士兵扔到了一旁,而后两只大手如同铁钳一般,按着自己亲卫的肩膀焦虑暴躁的问道:“申大夫呢?出这么大的事,他该出场了吧?”

那亲卫低着头,脸色因为肩膀的痛苦而狰狞,不过现在的他顾不得这些了,苦涩的回道:“派出去的三个兄弟没回来。”

“该死”。

利子虽然早有准备,但还是忍不住骂了一句。然后黑着脸,望着摆出了母鸡护小鸡队形的大夫们,急的跳脚却无计可施。甚至还不得不严令手下士兵不准动武,尤其是不能伤着那个老人。

话说,不就是一个上了年龄的老头吗?至于把人吓成这样。

不怪利子太怂,而是因为这位大夫首先已经年过七旬。

华夏民族有不少优良传统,而其中之一就是尊老。

这项传统有多么悠久呢,答曰,如果史书没有瞎说,那么应该可以追溯到五帝时代了。

《礼记?祭义》载:“凡养老,有虞氏册,并举行隆重的授杖仪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

《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序”和“学”就是老人居住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们上课的地方。只不过夏商时期的养老场所只赡养学识渊博的老人,(换而言之此时的养老制度更类似于贵族养老院。)

周朝规定,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乡饮酒礼“。酒由地方官主持,60岁以上的长者上坐,50岁以下者站着等候,以示尊敬。至于70岁以上的,那就是是天子见了也要客气三分了。

在西周能活到70岁的都是人瑞,可以享受国老级别的待遇。(‘当然了,考虑到西周那个生产力,能够平安熬到70岁的也都是贵族,而且还不是普通的贵族,否则光是吃饭,就是一道生死线了。)

而被后来儒家喷成了刻薄寡恩的秦国,在敬老这方面也绝对是下了狠手的。

《秦律》上明文规定了惩治虐待老人的办法:凡是殴打、虐待60岁以上的祖父母、曾祖父母的子孙,要将其流放或处死刑。

说起来,其实秦国绝对不是忽视道德建设,只不过相比儒家指望人们自觉,希望靠道德教化这些比较空泛的玩意儿。秦国觉得还是看得见的法律,棍子来的靠谱一些。

所以这些虎贲卫们很难受,对于那些年轻力壮的大夫,哪怕是真跟他们起了冲突,只要不死不残其实没什么事。

贵族嘛,平时斗个殴打个架不是很正常吗?

他欧洲的贵族据说光是法国巴黎,一个星期就曾有5000人,因为决斗死亡(后来法国国王还特地要求贵族决斗时将剑头给包裹起来,以免贵族死干净),难道中国先秦的贵族就很怕死吗?

要是面前没有那个碍事的老人,虎卫们早就抄家伙上了。打死不至于,打个半死还是可以的。

因为这些虎卫们可根本不害怕什么贵族!

贵族?!他妈,老子也是贵族!虎卫的成员普遍都是贵族,还有不少都属于大贵族子弟。

在先秦,民风彪悍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贵族子弟起了纷争后,喜闻乐见的方法就是打一架。

西周对贵族教育的六艺,可是有射箭和驾驭战车这两项武官技能的。(之前已经说过了,文质彬彬的孔子,这位哥可是武将世家,孔子本人也是神箭手外加大力士。)

这些被挑选出来送入王宫,组成了西周最为精锐的虎卫,不说能一打10吧,但揍两三个人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西周天子的亲卫队可不是后来直接窝在京城养老的废物军队,因为西周的天子,从周文王开始起,好像就没有不上战场砍人的。)

后世在电视剧中演绎的两军交战中,双方各派一名将领上前挑战,这玩意儿实际上是西周的贵族礼仪。

西周贵族乃至诸侯国,若是发生了矛盾,除非是不死不休,否则他们其实是以类似于决斗的战争来决定胜负。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记载了一段遵守规则的战争。故事发生在宋国的公子城和乱贼华豹之间。

讲真的,这场战争,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战争,就是两个贵族之间的决斗。

双方交战,华豹手快,搭箭射向公子城,但没有射中。当华豹迅速搭上第二支箭时,公子城很不屑的说,“不狎,鄙!”

战争(或者说战斗更为确切一些)规则是一人一箭,你不守规则,简直是太卑鄙了!(话说,有没有从这里看到所谓欧洲骑士风度的身影呢?)

华豹听了,很惭愧的放下弓箭,乖乖等公子城张弓搭箭射向自己,公子城一箭射中。(讲真,两个贵族,你一箭我一箭的对射,你真的能管这玩意儿叫做战争吗?这不他妈就是决斗吗?)

当然了,任何社会都会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超脱于规则之外的团体,比如说老人。

春秋废物宋襄公所说,“君子不重伤(不攻击伤员),不禽二毛(不俘虏老年人)。古之为军也,不以阻碍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对方没有排好队不能进攻)。

这种在后人看来简直就是莫名其妙的战争思想,其所反映的正是在西周那个特殊年代下,外患大于内斗之下,华夏贵族们所形成的独特战争观念,当然仅仅是指对内。

理解了这些,对于虎贲卫现在的窘迫情况就可以有个大概的了解了。

如果现在虎卫,以这些大夫强闯王宫为名,起了冲突,咒了这些贵族一顿,屁事没有,被打的贵族也没脸告状。(开玩笑,还是个爷们,不是个爷们,自己打回来,怎么你老子没教过你射箭还是没教过你剑术。)

哪怕真的一时失手,打死几个贵族,事情也不大,毕竟先不说有天子的王令在前,本身就是正当防卫,单说虎卫各自的家族背景也都撑得住。

年轻人嘛,火气冲,用拳头说话也是先秦华夏的优良传统。

但是,一旦打死了年过70的国佬,那事情可就大了!

一时间,利子和他手下的虎卫都很难受,进不得,退不得。

直到,申季子的到来,这位之前一直躲清静的爷,在收到了天子允许大夫进入王宫的王令后。

当即精神抖擞,大摇大摆的来到了城门处。

然后,在利子活见鬼的表情中(什么时候这位爷这么有担当了,之前不一直在当乌龟吗?)

申季子拿出了王令,然后在一片死寂和仇恨的目光中,颇为礼貌的来到太庙令的面前,恭敬的将这位老人请了进去。

如蒙大赦的利子心中虽然不是个滋味,但也松了口气,而近百位大夫,浩浩荡荡的进了宫门。

或许是觉得之前自己干的事也不太地道,所以在将这帮人塞进宫门后,笑眯眯的申季特意来到了摆着一张臭脸的利子面前告罪道:老兄,莫要怨我,实在是这个不得已呀。这样,休沐的时候,来我府上喝一杯如何,我刚刚从西北那弄来了几头上好的鲜羊,还有几个刚刚送来的羌女,啊,哈哈哈。”

大夫们如同得胜的将军一般,昂首挺胸的进了王宫,然后发现好像天子虽然让自己进了门,但似乎也没打算见他们。而是命人将他们引到了一处大殿中后,告诉他们:等着。

等待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刚进入大殿时,这些大夫们还一个个叽叽喳喳议论纷纷,激情澎湃的痛诉着,见到天子后自己打算如何表忠心。

这个大喊道:自己要率领家族子弟,为天子扫除不臣。那个则慷慨激昂:自己要劝谏天子,效仿先贤,改革弊政。

但是从早上开始,到中午,从中午到傍晚,周厉王既没有见他们,也没有派人送饭。

然后这些贵族们终于反应过来了。

周厉王这明显是要鸽呀!

没错,周厉王确实没打算见这帮苍蝇。

原因无他,一个王朝发展到后来会产生各种弊端,而其中的弊端之一就是,靠走关系的官太多了。

这些人没能力,有背景,没实力有关系,干啥啥不成,平日里就只会在那里指指点点。所以,一直都在那坐冷板凳,最多当当苍蝇,活跃一下气氛。

要不是这回,这帮人动静太大,直接堵在宫门口,影响太坏吗话,周厉王都不会搭理他们。

而对于周厉王这种毫不考虑大家幼小的心灵,想要鸽掉大家伙热情的行为自然引发了这些大夫们的不满。

之前在宫门处,他们还可以耍横乱冲,可是现在嘛,在王宫里,要知道,贵族,尤其是王族之间总是会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就得死!

哪怕是年过70的国老也不能例外!

于是.这些大夫们只得乖乖的在殿里哭天抢地,直到厉王派孟子宣布了一道旨意:杜伯无礼,不足以承担社稷,寡人不忍杜国社稷无主,特令太庙令(当代杜伯的叔叔)暂摄杜伯之位。

之前,一直风轻云淡的太庙令,立刻激动地接了王令,然后孟子对于这位蹲了多年冷板凳,终于有出头之日的老人,也是一脸讨好,好声劝道:“小的在此给杜伯恭喜了,天子已经被下了宴席,正等着您呢。”

然后,这位被贵族们当成了护身符的老人,当即荣光焕发,拄着拐杖,近乎小跑的在孟子的指引下就离开了。

至于殿中的一些大夫们,则是一个个大眼瞪小眼,哀嚎不已。

周厉王的风格便是如此,快刀斩乱麻,哪那么多废话,直接干掉领头的就行。

……

于是当殿中的大夫还在那忍饥挨饿的时候,在偏殿中,周厉王则热情的与新任杜伯前任太庙令,把酒言欢。

当然,在短暂的狂喜后,杜伯道也还没忘了那些难兄难弟,而在得到了周厉王保证不会对他们做出什么过分惩罚后,彻底放下心的老人,就只剩下了感激,感激得老泪纵横。

“祖宗显灵啊,终于让我等到这一天了

想我,就是因为比自己那个死鬼大哥晚出生了一刻,于是就不得不来京城做这个狗屁的太庙令。子孙也只能守着几百户人家延续香火。

现在祖宗保佑啊,我也是诸侯了。”

杜伯,在心中对于天子可以说是感激涕零了。

至于自己那倒霉的侄子吗?

“没事,我自会向天子求情,然后赏他几百户人家延续香火的。”

虽然还没有正式得到册封,但现在这位老人,已经激动的沉浸到,了对自己为君后的各种想象当中。苍老的身子,不住的颤抖,就如同大烟鬼一般。

心满意足的杜伯酒足饭饱后离开了.,周厉王命人用自己的马车送回到了府上。然后厉王看着屏风上挂着的牛皮,琢磨的下一个人应该是谁?

在将十数位诸侯悉数拿下后,为了拉拢京中贵族的支持,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地方上诸侯国群体纷乱。

为此,厉王一直在尝试寻找那些听话,又与那些被废的诸侯拥有相近血缘的贵族好拉出来取代原有诸侯。

(比如说现在这位新任杜伯,他就是前任杜伯的叔叔)

厉王没有隐瞒自己的目的,而这风一传出去,整个京城中的贵族,当时就是一片哄动。而这位太庙令就是厉王意料之中的目标。

只是虽然目标达到了,但是望着面前这幅关中地图上如同鱼鳞一般分布的诸侯国,厉王的心中还是颇有些无奈的,

“唉,倘若能够将这些土地牢牢掌握到寡人的手上,又何必如此费神呢?”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