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校园 > 缆镇语录

禅师和小偷(附录章经第七章恶还本身)

  • 作者:沈志伟
  • 类型:青春校园
  • 更新时间:02-29 20:03:47
  • 完书字数:7500

禅师和小偷

禅师隐居山中,结庐而住,自耕而食。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做完了一天功课的禅师信步走出门,月下的山景,一下子吸引住了禅师。

禅师沉醉其中,许久而归。

刚到门口,发现屋内人影晃动:原来有小偷在行窃!

禅师知道自己没有什么东西值钱的,便伫立门口静候小偷出来。

空手出来的小偷,见禅师挡住门口,惊慌失措,呆在那里。

禅师温和地对他说:撥感谢你赶了那么老远的山路来看我,但我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送给你。山中秋夜寒气浓重,我看你衣着单薄,这件衣服送你上路吧!斳说完脱下身上的衣服,披到小偷身上,让开一条路:撥走吧!夜深了,路上小心!斳

小偷脸有愧色,落荒而逃走

禅师望着月下小偷远去的背景,叹道:撥可怜的人儿,但愿我能把天上的这轮明月送给他!斳

第二天,太阳出来了,禅师打开大门,发现门口放着一件衣服,折得整整齐齐,用油纸包着。

正是禅师昨夜送给小偷的那件。

禅师收起衣服。

这时,一轮红日在山项了,禅师面对太阳,双手合什,自言自语:撥我真的已送他一轮明月了!斳

比较有意思的是“终始”与“死生”这两个词,值得专门提出来说一说,我们现在比较习惯说的是“始终”和“生死”,可为什么上古之人却和我们完全相反呢?其实,这个区别里蕴含了一个哲学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宗教问题,我们就站在宗教的角度简单探讨一下吧——

一个人的生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对于当下占大多数的唯物主义者而言,这当然是个简单的问题,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嘛;而许多的知识分子可能会从胎儿的各器官形成开始算起;而我们民间所谓的“虚岁”也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认为父精母血相融的那刻生命就已存在;而在宗教人士,特别是具有“轮回观”的修佛者看来,新生命开始于上一轮生命的结束之时,因为,冥冥中似乎有一本《功过簿》,人前世的所有行为一一记录在案,死亡,首先面临的是一次审判(基督教则是最后的审判),赏罚分明,各自对应天人道、人道、畜牲道、阿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你今生能够投胎成为什么,是人是畜牲是饿鬼,都是这时就决定了的,当然,这才是新生命的开始。也就是说,生命开始于审判,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带着“原罪”而来的,如何能够不在今生修行精进呢!在这一点上,倒是与基督教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别看只是这微小的区别,但是,却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唯物主义者由生至死只意味着物质(肉身)的生长消亡,因此心中毫无敬畏,无敬畏则无底线,因此无穷放任欲望的膨胀与实现,以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为行为准则,故往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唯物主义教育是罪孽深重的!而有宗教信仰的人,自知身负原罪,今生本为赎罪、消业、精进而活,故此处处警醒自己,与人为善,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身边人,无论他是信仰哪种宗教,只要是真信仰,这样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心善。

希望大家记住这一点:生命的开始,源于死亡。

现在再来揣摩孔子的“未知死焉知生”以及西哲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是否另有一番新的理解了?!

苛疾是另一个需要解释的词汇,目前看来,古今医家都解释为重疾,如王冰直接批注为:“苛,重也”。这个解释似有道理,我也并不完全反对(事实上,王冰的批注是错误的,“苛”的引申义应该是“小、细微”,“苛捐杂税”的意思是各种捐税分得很细,因此杂、多,“苛政猛于虎”其实也是这个意思)。但是,还是想对其做出进一步解释:“苛”字的本义是小草(苛,小草也。——《说文》),大家想想看,小草的特点是什么?广袤的黄土地上,哪怕只有一丛小草,都是最醒目的风景,而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那么,在人体上呢,小草会是什么?皮肤病!醒目,以及顽固,就是它的特点。所以,“苛”字的引申义,就是皮肤病(疾痛苛痒。——《礼记·内则》)。所以,在这句话里,苛疾应该是特指皮肤病,当然,是泛指所有发生在皮肤表面的一切疾病,小如疥疮,大如毒疮,以及西医至今无法解决的带状疱疹(民间称缠腰蛇)等等。

联系一下上面刚刚说到的“灾害”一词,大家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不遵从天道,容易招致醒目而顽固的皮肤病呢?反正,我首先想到的是:业障病。

如果,真有一个超越一切的天道存在,还有一本事无巨细的《功过簿》,那么,有人的德性有亏,但又罪不至死,用什么方式提醒他呢,让你暂时代理一下天道,你会选择什么?我的选择就是皮肤病,一则警醒你,二则提醒与你交往的人,三则也可以羞辱你(在民间,白癜风就被称为“不要脸”),四则它的发展相对缓慢,留出时间让你改过,五则别看皮肤病事小,但其实非常难治,也就是说,它可能根本不是被别人治好的,而是你需要自己治疗自己,即改过!

我们会宁医馆是有能力治疗皮肤病的(唐师傅在东北、江苏时不乏成功案例),但是非常奇怪,这里接触过几个病人,有白癜风、红斑狼疮患者,但最终没有一人有缘得治,他们每天必须服用大量激素类药物,医生倒也说得明白,这药并非治疗,只是起到控制的作用。激素类药物的危害简而言之就是透支未来,常服这类药物的人,先是会出现股骨头坏死的症状,而最终多亡于肾衰。另外,其现时的副作用是严重影响睡眠,这种病人基本上都难以入睡,同时,还会造成肥胖等等。这些情况,他们或者已然深受其苦,或者心中明了,但是,他们做出的共同选择居然都是:拒绝治疗,继续服用药物,希望能保够持现状。这是什么情况?明显的业障病嘛——业障未消,就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引导他们,去拒绝能够真正治愈他们的人。而且,非常奇怪的是,他们却还四处寻医问药,并不拒绝那些“中医骗子”。

这样的例子,我们见过许多,也算是见怪不怪了,所谓“医治有缘人”、“医者只可治病,医者不可救命”嘛,一切,都是缘分!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古今医家多解释为,天道,圣人都在修行它,而愚蠢的人也钦佩、佩服它。

谬之千里!关键在这个“佩”字,让我们看看到底是什么意思。“佩”是会意字,从人、凡、巾,本义是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佩,大带佩也。——《说文》),做为动词使用时,也多以佩戴装饰品有关(古代君子,必佩玉。——《礼记·玉藻》、佩之金玦。——《左传·闵公二年》)。联系到“圣人行之”,那么,“愚者佩之”其实就是佩戴它的意思,或者说只是将它当作一种装饰品而已。比方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说起宗教、说起修行,那是一个口灿莲花啊,但是,你看看他的行为,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这就是愚者!

再进一步往深里想,“行”字无论是做为修行或者行动讲,都明显具有一种自觉性和主动性,那么“佩”呢,做为装饰品在行动中处于什么状态?大家想一想看,我们的举手投足、或急或缓,它是不是都被动地亦步亦趋,被我们任何一个无意识的动作晃动着、摇摆着,甚至是翻滚着、扭曲着。所以,我想现在我们应该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天道这个东西,圣人会主动地去感悟它,并遵循它的指引主动修行自己,而愚人则是被动地、浑浑噩噩地一生被它推向生老病死、自生自灭的境地。用当代流行的话语来说,圣人是在生活,而愚人只是生存,与地位无关,与财富无关,只与一种灵性的觉悟有关。

最后,简单说一说“圣人”、“愚者”,关于“圣人”,我们在《上古天真论》中有关专门阐述,这里不再赘述,简单来说,圣人是我们凡夫俗子在当下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愚者可以泛指一切愚蠢的人,但无论是圣人还是愚者,在这里应该都是一种泛指,因为,如果非要对人进行粗暴分类,至少还可以有贤人、常人介于圣人与愚者之间,所以,我觉得,这里的“圣人”可大致理解为修行的人,而愚者则是余下的其他所有人。而所谓“修行”的人呢,我是这样理解的:相信一种先验性的、非物质的存在,它才是世界的创造者与主宰,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负罪而生的,我们一生所有的思想与行为,都似赴一场赶考,为的是下一次轮回开始前的那场“审判”。事实上,这种来自于天道的能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我们修行的关键,就在于与这种能量建立沟通机制,并通过它参悟天道,在天道的指引下约束自己、一心向善,从而提升整个人生之格局,且影响下世。

我正开始我的修行,希望同道中人多加鞭策!

附录:《四十二章经》第七章、恶还本身

为使弟子明了对治恶人的方法

佛陀以亲身经历作了解说

曾有恶人听说佛陀仁慈

刻意前来搞事情

他们来到佛前肆意谩骂

然而佛陀却默不对答

一个巴掌拍不响

骂了一会儿便继续不下去了

此时,佛陀开口问道

你们若拿礼物送给别人

而别人并不接受

礼物还是你们的吗?

他们回答,当然是我们的

佛陀又说,你们骂我,我也不接受

咒骂之语也回到你们自己身上了

恶行犹如响之应声,影之随形

最终难以脱开自身

以后千万不要再去做恶事了

因缘因果告诉我们

作恶之人所造的恶行

将来因缘会遇时

恶果还要自己承受

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时间未到

作恶之人也不离因果

可谓,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想活了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