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邋遢教授讲明史

第五节 整肃武备

  • 作者:双面盾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3-26 14:58:23
  • 完书字数:12150

“乌云,你笔记里那句‘欲其谙礼义,知古今,以图继续为国家之用’出自哪?”

“我记得是出自《明太祖实录》,后面还有一句是永乐帝时讲的,对,就是这句‘岁久人心玩愒,武学亦不振举,军官子弟安于豢养,武艺不习,礼义不谙,古今不通,将来岂足为用?’”看得出来,战青云对这句很熟。

“你背了?”李大伟有些不解。

“小时候认字用的,能背能写,不然没饭吃。”

“不愧是战家!”李大伟比了一个大拇指。

“现在新国讲武堂要背这些。”战不以为意。

“对了,据说南海只有新国有讲武堂。”

“爪哇有武备学堂,本来也用不上讲武堂。几大国的军校毕业后爪哇都认,警校历史也不长,之前也都是大国警校毕业后就可以去任职。”

“是呀,几乎世界通认。黄色代表了智慧、毅力、勤劳和…….”

“善良。”

“……呃,善良。”玫瑰似乎有捏着鼻子认命的感觉:“我来,多的人不友好。”

“你指歧视?那也难怪,毕竟几百年统治世界,优越感总会有一些。你看小战,他明显有华人混血,我们出去时也有人瞄他。”

“好好的,怎么拿我说事?”战青云摆出错愕表情。

“行了,那天我可看到了,差爷查你证件后还给你敬了个礼。景泰爷赐姓功臣可是实打实地。”看着战青云瘪瘪嘴一幅无所谓态度,玫瑰不禁投来羡慕地眼光。

白皮肤好看吗?仁见仁,智见智。但你拿着任何一个大国出的通关文碟,用汉字写着中文姓名,不说受人尊敬,至少没人敢对你不敬!

如果写着是几代皇帝赐姓的异族人,甭管什么肤色的差爷都会向你致敬!

被公务人员当众敬礼是什么感觉?

爽!

自豪感,优越感由然而生!这时候再看旁人,会感觉他人投来的目光都更加恭敬几分!

“跑题了,咱们刚讲的不是武学吗?”马莎不满道。

“是跑题了。刚才提到的是永乐帝讲的,之后他发敕谕,对,就是这一段。”李大伟拿参考资料翻出来一段话:“申明武学旧规,严其课绩,毋为具文,应故事耳”。

“‘应故事耳’是什么意思?”玫瑰不解。

“可以理解为按照以前的例子。”李大伟笑着解释:“其实之后在宣德年也有记载,看,就是这段‘我国家待勋臣礼意尤厚,太祖皇帝开国功臣、太宗皇帝功臣之孙世袭其爵,年幼者给全俸养之,置武学教之书史,稍长俾习武艺,俟其成人,然后任以事,著为令典。视先王之制尤备。腾嗣位以来,谨遵成宪,功臣子孙咸录用之,或掌都府,或守藩方,属勤职业者,亦多有之,是皆祖宗教养之功,若其不念先世积累之劳,不体朝廷优待之意,则自暴自弃矣。’这一段是针对当时行在兵部尚书张本提出的先贤赏赐大臣讲的,可见当时宣德爷对于武学逐渐荒废还是有相当认识的。”

“哪朝哪代没意识?当局者都知道,只是怎么看待问题,怎么解决问题了。”

“哪个国家,哪个政治体系都有这种问题,不是一朝一代的事情。”

“宣德爷这句‘古云世禄之家,鲜克由礼,骄淫矜侉,将由恶终,此患教之不至耳。’讲得挺好,可惜上面政令推行总会有阻碍。”

“是啊,所谓‘上有令法,下有办法’也就是这个道理。拿着政令故意变着法理解,找空子钻,甚至变相解释都算是轻了。”

“嘘~我可不想在拿到学位前回爪哇,你们就不能好好念书吗?”

“行了行了,你们看看这些内容,猜下题吧?”

“教授应该不会跟我们玩数字游戏去考年份发生的事情,即便考我猜也只占分很少,我倾向教授出题考某个时期发生的事情,以及当时朝廷应对方法。”

“去年的题目你们看过了吗?”

“没呀,你有?”

“从学长、学姐那里淘换呗!我这有学长们的笔记残本……”

“好,我们开始上课。”教授标志性的一整套动作完成后,一成不变的开场白开户了又一堂课程。

“前面我们讲到了,正统帝继承的是一个烂摊子,而这个烂摊子在仁、宣之前都已经开始形成了。做为辅政大臣,又是怎么帮助正统帝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我们可以看到,宣德帝在位时虽然已经有做出过整饬,但是效果不好,至少我们结合到正统六年整饬武备的事件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正统六年三月,行在府军卫百户黄辅上奏:‘太祖高皇帝《御制大诰武臣》及敕谕、宣谕、训戒录,护身保身,敕具载将士抚绥之道,屯守之法,古今武臣善可法,恶可戒者,垂训万世,为武臣者宜服膺而恪遵之。迩者承袭幼官,未尝讲读,罔知戒勉,往往贪暴罹法。乞敕五府及兵部申明旧章,俾时熟诵,庶广智识知劝戒,亦以保禄位于悠久。’”

“从这个奏章中我们就能看出来宣德帝时的整饬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作用,否则黄辅也用不着上奏提出整军建议了。而且,正统朝廷接到这个奏章后立即就下令让军中将士重温明太祖敕谕训戒和《御制大诰武臣》,并且于当年五月后相继开办南北京卫武学。”

“前段时间有个电影讲明朝考武状元的,非常

(本章未完,请翻页)

火爆,那事实是不是那样的呢?很显然那就是影视夸张手法,博大家一笑的商业片而已。大明的这个武学,并不是只要耍枪弄棒背背太宗谕训就可以了,其中有些知识点跟文臣考进士是一样的。”

“比如说《大学》、《论语》这一些,武学也要考,而且还要学习专业军事理论知识;那有同学们就问了‘是不是学《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什么的?”

“答案是否定的。当时武学也规定了必修课和选修课!比如刚提到的《御制大诰武臣》这就是必修,除此之外还有《历代臣鉴》、《百将传》、《古今名臣嘉言善行》等等;选修课呢?选修课有《武经》、《七书》等等。”

“要问我《百将传》、《武经》这些这都是些什么内容的书?具体讲些什么?我也没看过,不知道。同学们不要笑话我,我也想找来看,但是经过我们都知道的浩荡时期,确实有一些用于研究、参考的古籍没能保存下来,流传于世的多为民间的残本了。”

“单从大明朝廷武学所教授内容上看,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当时大明朝廷对于军队文化知识教育与儒学大方向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传统的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在大明军队中得到了贯彻和强化。在此之后的土木堡之变中我们也看到了,即便50万大军遭受灭顶之灾,但是军队中却鲜有投降瓦剌,逃不掉的宁愿选择战死也不投降。”

“就这个气节上,这也是我们领先于世界的。有史记录以来,我们华夏民族经历了那么多次灾难,每一次都有大批普通军士甚至大批普通民众宁愿为国殉葬也绝不投降。远的不说,明朝之前的大宋朝,在蒙古军队战胜最后一次宋军抵抗力量时,大量普通军士、民众自发投海自尽也绝不向蒙古投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然了,近来也常有人评价说自‘宋后无华夏,明之后无中国’也只是一家之谈。相信我们在现有国家政权领导下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我们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不是吗?”

“什么?‘有进步是因为起点低’?”

“不是?是什么?……是‘进步大是因为起点低’?”

哈哈哈……

“这位同学,你知道我们自大明朝时就公开设立了一个叫锦衣卫的特务组织吗?一会国土安全局找你聊天千万别说上过我的课。”

“在此奉劝同学们一句,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才是学子本份!无论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毕业之后有什么样的打算,都需要你先通过学习打好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基础在将来亲自去证明你自己所想是否正确!”

“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做一个小要求,就是不要讨论时政!考试考的时政是一回事,讨论考试以外的事情是否合适是另一回事。有一句叫做‘出师未捷身先死’送给你们,提醒各位留此有用之身,为迎接将来做准备!”

掌声……

“好了,我们继续回归课程。国家的运转离不了官员,尤其是一个封建王朝,更是需要好官。”

“我们都知道,封建王朝里当官并不是以考刑名诉狱为基础,也不考工农商军,在我们华夏民族历史中封建王朝考试选官基本都是考儒学文化,而明朝太祖又定下了‘八股取士’的国策,所以想当官的都是以会做八股文为目标。当然这也成为了后世诟病!”

“会做八股文不见得就会当官,更不能保证就会当好官,甚至连当清官都做不到呀!要知道,明朝的官员正式待遇是非常低下的!”

“寒窗十余载,好不容易考个功名担上官了,看着人家吃香的喝辣的,整天抱着不同的美眉唱着‘只羡鸳鸯不羡仙’,那得多难受啊?”

“所以,官员腐败一直是历朝历代都没法回避的问题!而正统初年在张皇太后的支持下,三杨、胡濙等辅政大臣也积极为朝廷兴廉征贪,整顿吏治。”

“那么正统朝怎么兴廉征贪呢?其中最主要一个举措就是留用、升迁清廉正直的大臣。比如我们都熟知的周忱、况钟、于谦、鲁穆等等;其中我们要特别提一个很传奇甚至很奇葩的老资格——黄福。”

“黄福不是徐福,他没有东渡也没有西下,他就是安安份份在大明本土。要说他为什么传奇呢?首先,他是靖难之后投降永乐帝朱棣的降臣!”

“最初黄福是以太学生的身份担任了洪武朝的项城县主簿,然后又担任了清源县主簿。他这个人是很有政绩的,就被洪武帝发现了,于是升黄福至金吾前卫经历。升经历就升经历了吧,他不仅仅能干好本职工作,还能够有空上书阐述一些治国大计,而这些使洪武帝非常欣赏他,于是又一下子升到了工部右侍郎的职位。由此,也算是一下子进了顶层高官这个小圈子了!”

“可惜好景不长,黄福的好日子也随着燕王朱棣的‘靖难’成功而差点到了头。幸亏黄福识时务,在朱棣闯进南京城那一刻,黄福与兵部尚书茹瑺领头带着另外26位大臣投降了朱棣。”

“要知道,黄福当时名列朱棣‘奸党’名册,如果他不投降就只有死路一条!”

“当然他的投降也没有立即得到朱棣信任,其中还有李景隆跳出来指认。我们都知道,李景隆自己的身份本就尴尬,所以他的指认被黄福给怼了回去,朱棣可能也有其他考虑就没有发作,只是罢了黄福的官。过了没多久,永乐帝经过调查发现黄福这个官员确实不错,于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又给他官复原职,后来又升他做了工部尚书。”

“就这样黄福从鬼门关走了第一遍后升迁官,但不久他又迎来了第二次重大转折。也就是永乐元年兴建北京新都时,黄福被调到北京行在工部任尚书负责兴建新都事宜。”

“现在我们知道,中国的土地都非常富庶,我们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但当时因为人们理解能力和技术手段的限制,北方的经济明显比不上南方,所以北京新都建设这么大的工程都要从南京调集资源完成。这么大的工程,当时人们普遍文化水平又普遍较低,所以这项工程在当时来看绝对是劳民伤财又不能得到老百姓理解的大工程。”

“就在这个工程中,都御史陈瑛借机夸大了一些小问题,上本弹劾了黄福,永乐帝即刻下旨逮捕黄福入狱。”

“就这样,黄福第二次跌入了谷底。后来虽然没有定他罪刑,但是这位永乐帝永乐大帝却将黄福降为了事官!”

“要说这个‘事官’是个什么官呢?之后我们还会讲到,包括皇亲国戚都有被降为事官的黑历史。而这个事官,简单点说就是办事员。按现在的说法也就是科员,正经干部编制,但正所谓‘副科级不是副科长,放屁都没人响’,更何况一个科员呢?”

“当然,黄福很快迎来了人生中再一次起复:永乐帝征交趾时,想到了黄福这个人很能干,而且这个人连一点娱乐都不懂,很适合拿来做为革命老黄牛啊!于是将他官复原职,并直接负责‘督安南军饷’。”

“很快,交趾之乱就平定了,永乐帝决定‘郡县交趾’,于是又任命黄福以尚书衔兼掌交趾‘布、按二司事’。直到永乐二十二年洪熙帝即位,将已经在交趾待了19年的黄福召回京城,命其兼任詹事府詹事。”

“对于黄福而言,这么大一把年纪了,按当时的说法是在交趾这么个‘烟瘴之地’一待就是快二十年,调回京城担任皇储的老师,这是好事,但这对于大明而言却是坏事!”

“就在黄福返京后,当地暴动份子利用新任主官陈洽不熟当地情况,而中官马琪又在当地横征暴敛引起百姓不满的机会发动叛乱!”

“要说历史都有非常多的偶然性,就在这时洪熙帝又突然驾崩!继位的宣德帝又命令黄福负责建造明仁宗洪熙帝的陵寝,直到交趾叛乱告急的奏报像雪花一样飞到宣德帝眼前,于是宣德帝又在陈洽的奏请下急召黄福回交趾任职。”

“此时的黄福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但他在接到洪熙帝宣召时二话不说立即从出差途中赶回北京;当洪熙帝说明意图后立即接受任命赶往交趾任职,并且成功的在进入交趾后被叛军俘虏了。”

“同学们不要笑,虽然他被俘虏了,但是叛军认出了他之后的情况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有记载当时因为交趾主将柳升中计战败身亡,明军处境不利;当黄福走到鸡陵关时即被叛军俘虏,然后叛军认出黄福后纷纷下马跪拜,叛军首领黎利听说后立即派人赶到鸡陵关送上白银和可口食物,再安排轿子送他出境。”

“就这样,黄福有惊无险经历了第三次人生大起伏,然后回到大明继续任尚书之职。并且在任上为朝廷出谋划策,为百姓谋福利,兢兢业业几十年但都没得再得到任何职务上的变化。”

“终于,在正统初期辅政大臣在张太后的支持下,黄福晋升为少保。只是很可惜,黄福因为不在宣德帝待见,因此在宣德时期调到南京养老。”

“史书记载黄福在南京的情况‘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留都文臣参机务,自福始’,由此可见黄福当时在文臣中的地位;而史书记载了对黄福的评价是‘公正廉恕,素孚于人’。”

“就这么一个五朝重臣,几十年勤勤肯肯得不到升迁也不在乎,真正做到了淡薄名利、一心为公,但终于在正统五年以78岁高龄在任上病逝。而像黄福这样清廉、正直的大臣,在正统初期大多都通过任职的方式得到了认可,得到了承认。”

“比如史书评价‘持廉守正,不矫不随’的老臣黄宗载被留用到近80岁才退休;名臣魏源也是被朝廷留用了很久,直到第三次申请才准许退休,等等等等;在正统朝初期,这些名臣、能吏被一再留任、被提拔、委以重任。”

“为什么一再强调是正统朝初期呢?因为那个时期我们的正统帝都没有亲政,所有的这些政务,这些正确、有效、对大明朝有利的决策都不是那位二杆子皇帝做出的。”

哈哈哈…….

**********************分割线******************************

文渊阁里,今天郕王对于药典上的原图不满,因为看起来几种草药的图像没有明显差异,认为是被糊弄了,坚持要找大兄评评理。几位当值官员满头黑线,好说歹说拿来了宝船鉴造图册拿来哄这个小祖宗,只求着这个小祖宗能消停会。

要说王爷喜欢画画,这多好的事啊!

可惜,别人喜欢画花、鸟、人物,再不然就是山、水风景,这位爷偏偏不走寻常路,照着药典画花、草和禽、兽肢体部位,再不就是画房子、马车什么的,怎么也不像能成个画师。

可能是没定性吧?毕竟是生在富贵人家的孩子,又不用放牛、赶羊、打草,何况有皇帝口谕,只要不整出妖蛾子闹到朝堂上,大家也就随着他了。

(本章完)

.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