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我的宋末行

第59章 打铁场

  • 作者:流汗的泥人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1-03 22:27:45
  • 完书字数:9518

其实不消刘江等人催促,刘远心中也是十分的焦急。甚至比他们都急。

现在已经是咸淳九年正月了,若历史车轮没改道的活,蒙古人或已屠了梵城,下个月,襄阳的吕文焕在外无援兵内无粮,在蒙古人回回砲的狂轰乱炸之下出城投降。之后,蒙古人在吕文焕极力帮助下,顺江而下江南。明年底,蒙军即将兵临临安城下,宋帝出降。而明年七月,吕文焕的侄子吕师就会引早收取江东,来攻信州,与谢坊得战于安仁。

这也就是说,自己就是不如宣称的兴义兵北上救援襄阳,战争离自己也不过八、九月的时间。

八、九月长时间能做什么?纵使自己放开手脚,能招上个三、五千人,但训练跟得上吗?这兵器铠甲怎么办?带着一群拿着锄头、粪叉的农夫勇猛地冲向武装到牙齿的敌人,然后如后世义和团一般,英勇地成片成片地牺牲?

想想这种场景,刘远都不寒而栗。

“大郎,河口方面送过来的5个匠人,家属17人,姓吴的药师和他家人去了火药场,一个说会锻铁,带着家人去钱监了,余下三个,一个能制甲,两个能制弓,都送到张老爷子的铁匠坊去了。”一个名叫刘能的小主事恭谨地道。www.xinminlan.cn 老幺小说网

刘能是刘山的堂弟,也是刘远同族子弟,与刘远交往不多。和刘山家关系较近,做事用心,还肯动些脑子,被刘山带在身边。刘山被建筑招标的事扯住了,只得让他过来招呼刘远。

“去钱监做什么?钱监不是裁撒了吗?”刘远皱了皱眉,有些不快。孙夫子从临安挖来的,绝非常人,怎能这么放走了。

“钱监是撒了。但一时也关不了张,连个铜矿呢。铜矿里,咱们家也有股子。”刘能低声道。

“这事再说吧。”刘远一摆手,“走吧,咱们先去张老爷子的铁匠坊。好些天没见老爷子了,还怪想的。”

“虎哥呢?”张能四外看了看,只见刘远身后只带四、五个人,没见着刘虎。

“他帮林子、江子去了。我们过去。”

“嗯。铁坊在村西,桐木河边。张老爷子说那边取水方便。离这还有五、六里路。大郎且随我来。”刘熊说着,在前引路。刘远点点头,带着几个人跟了上去。

一帮人甩开膀子,五、六里路一会就到了。

刚近河边,就听得叮当叮当的打铁声传了过来。河边的荒地上已起不少大茅蓬,浓烟自几根低矮烟囱中滚滚而起,继而随风飘荡,偶尔扑面而来,充满着刺鼻的焦臭味。

“这烧的是什么?”刘远用手煽了煸道。

“村边有硬石炭,估计他们烧的是硬石炭。”刘能道。刘远皱了皱眉。宋人将煤称为石炭,而硬石煤就是后世的石煤,后世也有开采的,一般用作烧砖、烧石灰用。能量低不说,还含有大量琉磺,极污染环境。但好在多分布在表层,极容易开采,挖机将地皮一剥,直接装车就行,开采成本极低,以致后世政府屡禁不止。

一帮人来个一个大茅蓬前,茅蓬外有人看着,向内叫了一声,穿着身破烂衣衫,胸前挂着一副皮篼子,提着个小锤的张老爷子走了出来。

“咦,大郎,你怎么来了。”张老爷子惊道。

“呵呵,好些日子没见老爷子了,过来看看。”刘远笑道,“老爷子,没把你累坏了吧。累坏了你,我可没法向张大哥交待。”

“哪能呢,老汉生得一个劳碌命,这劳碌命就得劳碌,身子不动动反而坏了。”老爷子笑着向内叫了一声,张权大儿子小锋子跑了出来,接过老爷子手中锤子,就往蓬子里钻。

“喂,是小锋子吧,怎么见我就跑!”

“嗯,见过远叔。”小得子扭捏着转过身。

“怎么又跑到这里来了,不是让你进学堂吗?”刘远脸沉了下来。

这小子才十三岁,整天跟着巡检队斯混,被自己强压着进了河口小学,可一眨眼,又跑到紫溪来了。

“……”小锋子低着头,不敢作声。

“呵呵,大郎莫怪,是我将他带过来的。一者能让他过来跑跑腿;二来呢,也让他在这多见识见识。老汉老了,手头一些手艺早晚得有人传下去。”张家老爷子笑道。

“老爷子既然要留在紫淡传手艺,那自然成。不过,这学还得上。过些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天,紫溪这边小学建好了,让他到紫溪小学上去。”刘远点头道。

“远叔……”小子苦起脸来。

“怎么?大郎瞧不起老汉的两下把式?”见刘远仍要将孙子往学堂送,老爷子脸顿明绷了起来。

“老爷子误会了。不是我非要将小锋子往学堂送,今后,紫溪这边的小孩都得去上学。这锋子上了学也不耽误传你手艺,将来,或许还能将你手艺发扬光大。”刘远笑道。

“这个老汉就不明白了。这手艺历来讲究师徒相承。之学手艺就得跟在师傅身边,多看,多听,多练,少上几天学,少认几个字,又有多少关系。不瞒大郎,老汉就没进过学堂,自小就跟在阿耶身边,一身所学都是耶老子一锤一锤学来的。”老爷子固执道。

“呵呵。老爷子说的也有道理。”刘远也不强行争辩,“老爷子的手艺大郎我也是佩服的。小锋子跟着你,凭他聪明劲,学到你一身手艺,打打刀枪剑戟自是能成。不过,他要想更进一步,学到更多东西,比如将刀剑打得更锋利,如何更省工功,就得去学堂。”

“这学堂上还能学那些东西?”

“老爷子可听说过《鲁班书》?”刘远笑着问道。

“鲁班那可是匠人们的祖师爷!大郎有祖师爷传下的宝书?”老爷子震惊道。

刘远摇了摇头,“《鲁班书》自是没有。但历代记述匠人之述的书籍未必就没有。我听人说,前朝有本叫《天工开物》的,我朝也有人写了本《梦溪笔谈》,上面尽述百工技艺。不上学,不识字能看得懂吗?”

“大郎意思老汉懂了。小锋子就听从大郎安排就是。”老爷子沉吟了一会,点头道。

“哈哈,老爷子莫不舍得。我那学堂可不是死读诗书的地方,以后种田、养牛羊、起房子、打铁都教。今后少不得请老爷子当当夫子,给孩子们讲讲如何打铁。”

“不当人子,不当人子。老汉一字不识,怎当得什么夫子。”老爷子忙摇手道。

“这有什么当不得的。孔夫子不是说达者为师吗?难道,老爷子怕手艺是独门技艺,传男不传女,不得外传?”刘远故作认真道。

“大郎说笑了。就是些下苦力的事,什么外传不外传的。我还想将手中两下传出去呃,可这种下苦力的事,又有谁肯学?”老爷子哑然失笑。

“那说定了,下次学校搞好了,老爷子可得当这个打铁夫子。”

“既然蒙大郎厚爱,老汉就厚着脸皮应下了。”老爷子笑着应承。

“老爷子,你看,如今我们正缺打铁的师傅。不如找些后生到铁场来,一边帮着做些杂事,一边也随着老爷子学手艺。”刘能插嘴道。

“老爷子,你看呢?”

“即是刘主事不说,我也想向大郎要人呢。”张老爷子笑道,“大郎尽管放心,咱们这些抡大锤下苦力的,有什么好藏着掖着的。有想学的,我们尽心能教。”老爷子爽阴地笑道。

“那行。刘能,你明夭找些后生过来,边做边学。另外,和那些匠人说请楚,不白辛苦,肯带徒弟的,月钱涨两成。”刘远分咐道。

“是。”

“美得他们。大郎世太看得起我们这些下苦人了。老汉代他们谢过大郎了。”张家老爷子郑重地拱手道。

“谢什么?你们起早贪黑忙活,要谢也是我谢你们。”刘远摆摆手,“老爷子,咱们进去看看。”

“这个使不得。里面龌蹉,大郎,咱们那边说话。”老爷子指了指不远处的一排茅屋,道。那处茅屋建在山边,茅屋前还有些妇人在择菜,一些小孩子在泥地里追追打打,显然是匠人们的宿舍。

“什么龌蹉!老爷子是在嫌弃我吗?”刘远笑了笑,径直走进茅蓬。

“唉,大郎,你是大人,没得委屈了你….”

“什么大人。”刘远摆摆手,笑道,“我这个大人就爱钻茅蓬子。老爷子,你再说我可当你嫌弃我了。”

张老爷子闻言,乐呵呵地不再阻拦。

外面春寒刺骨,茅蓬里却因支起了好五、六个通红炉子而热气腾腾。炉子前还各支了个打铁墩子,十来条大汉,有的拉着风箱,有的正在铁墩子上敲打着,地上堆了些刚打制好的枪头、腰刀。

刘远弯身将一柄腰刀检了起来,在手中掂了掂,又轻轻挥了挥,还算适手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只是稍有些重了些。

“这个再开了刃,装上刀托,配上一个刀鞘,就算成了,。”老爷子道。

“现在一天能打多少?”刘远问道。

“前些天一直打长枪头,这两天刚开始打的。人手少了,打不了多少,一天也就十来柄上下。以后熟了,可能会多些。”老爷子道。

刘远没有作声。这兵械可不比农具,七八个人,每天打个十来柄也算是个极限了。传说的宝刀宝剑哪个不是千锤万击才打制成的。

“找人试了没有?”刘远心中一动,道。

“这个倒没有。这种叫柳叶刀,样式按得都是禁军中规制,每柄重四斤五两,刀长一尺三分,柄长五寸六分。”老爷子道。

“军中规制未必适合我们使用。你别急着多打,先打个十来柄,送到护卫队用着试试。看看用的情况,再进行定制。”刘远沉吟了一会,道。

“那容易。明天我让他们开锋,装好刀柄就送过去。”张家老爷子点了点头。用刀者试刀也是军中规矩。

“嗯,以后,每种兵械在打制出后都得先进行试用,根据试用情况进行相应改进,形成规制。再桉要求数量大量打制。”刘远道。

“老汉记下了。”张老爷子点了点头。

刘远走到一个火炉前。火炉边一个壮实的汉子正吃力地拉着风箱,红红的火炉中烧着几块铁件,炉子边果然堆放着一些石对一般的石煤和一些木炭。

“打制刀枪的生铁得锻打个几十次。俗话说,百炼成钢,打刀打枪,少一次都不行。功夫主要耗费在这上面。”老爷子指着炉子道。

刘远自然知道这种百炼制钢法,但这种方法实在太耗人力、物力了,再者时间也等不起。按张老爷子的打法,护村队每人配上一柄腰刀那也得一两个月了。这还不说,护村队还要迅速扩大。

“怎么烧这种东西?”刘远皱着眉,用脚拔了拔脚边的石煤。

“大郎别小看这些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比木炭耐烧多了。烧这种东西,咱们打铁场木炭消耗能减了不少。”张家老爷子笑道。

“火力也比木炭小吧。”刘远指了指火炉。

火炉中,随着大汉将风箱拉动,火苗懒洋洋地闪动,舔着黑沉的铁块。

“是小了点。但这东西胜方便易得,那边山里就有不少,随意挖挖就是。若不用这些东西,咱们每天松木炭就得增加不少。大郎也应该知道,这松木炭可不便宜。”老爷子贴心地道。

“唉,老爷子。该花的钱咱们还是花吧,用不着省。”刘远苦笑着摇了摇头,“咱们缺的是时间,护村队、巡检队好些人可都是空着手的,就指着咱们打铁场的刀枪呢。”

“大郎不说老汉也晓得。大郎们如此看得起我们这些打铁汉,我们这些人,就是不眠不休也要将大郎需要的刀枪打制出来,绝不敢误了大郎的事。”张家老爷子沉声道。

“那不行,累坏了老爷子,我怎么向张大哥交待。”刘远笑着摇手了摇手,又吩咐一旁的刘能道,“刘能,你记着,打铁场这边,每天按四个时辰计工,不能将人累坏了。”

“大郎,这个不好吧。现在外面匠人哪个一天不得做上五、六个时辰的……”刘能轻声道。

“是啊。大郎也没亏了咱们,月钱给得足,饭食管饱,铁场的兄弟们都记在心里呢。现在正是赶工,兄弟们都舍不得熄炉子呢。兄弟们,你们说是不是?”张家老爷子叫道。

“老爷子说的是!”

“东家待我们没说的,我们起早贪黑些也是应该。”

…….

匠人们都高声应喝了起来。

“感谢兄弟们了。”刘远双手抱拳,向四周作了个罗圈揖,“不过事再紧,大家也得注意休息了。这事可不是一天就能做完的,得悠着身子。以后这铁场,每日出工就按四个时辰算,早晚加班另算工钱。另外,铁坊匠人们的月钱都涨一成。”

“谢东家赏!”

“东家厚道。”

一时,打铁篷顿时沸腾起来,朴实的铁匠们一边赞喝,一边用力地挥动着锤子,似乎身上有着使不完的力气。

(本章完)

.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