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春秋之楚国风云

第3章楚成王第8节召陵之盟

  • 作者:千里草人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09-25 08:01:05
  • 完书字数:4440

这个事到现在居然被齐国用来讨伐楚国的理由,当然是很牵强的。齐国奉天子命主伐诸侯,重点便是要师出有名。现在被屈完这么一说,那还有个屁理。

师出既然无名,再加上齐桓公率领所谓八国联军讨伐楚国,在汉水两军对峙,从春天对峙到了夏天,楚军看样子并不象齐桓公所见识过的其他诸侯国那样可以轻轻一捏就死的样子,根本无惧于中原诸侯。再加上劳师远征,钱粮损耗巨大,齐桓公早有退意了。

现在既然楚国也表示愿意今后按规定向周王室进贡包茅,那正好是一个大台阶,齐桓公赶紧迈上台阶下。公元前656年夏天,齐桓公率联军退至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东南),以齐桓公为首,齐、鲁、宋、陈、卫、郑、曹的国君和楚国派出的代表屈完在召陵订立盟约,互相结盟,各自退兵,史称“召陵之盟”。

停战协定签署后,齐桓公为了让楚国畏惧中原各国,便带着屈完巡游了一番军营。当时以齐国为首,八国联军兵强马壮,甚至威仪。齐桓公对屈完说:“大夫你看,象这样的军队,哪个敢敌?如果攻城,哪个城不破?”

意思就是“如果我们真的要打楚国,楚国还不败?”

谁知屈完不卑不亢,道:“如果齐君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齐君您使用武力,那我们楚国就以方城作城墙,以汉水作护城河,就算你齐君兵马再多,恐怕也没有用!”

真是令人啧啧称奇,在当时强大得令人恐惧的齐桓公面前,不卑不亢,有力有理有节,不辱外交使命,象这样的人才,堪称春秋历史上第一辩才,或者说当时的春秋江湖第一外交部长了。

根据盟约精神,楚国检讨了自己不进贡包茅的过错,并表示立即整改,很快便筹备了一大车的包茅进贡周天子。

然后从郑国撤军,这样八国联军以救郑国为目的也达到了。楚成王还是很大方的,他另外送了厚礼给大家,即拿出七车金银财宝以补偿各国军资。为何拿出了七车而不是八车呢?因为八国联军中出了一个意外,许国的许穆公本就年老多病,这次跟着来打楚国,无非是听令齐国而已。但军旅劳顿,未等两国开战,许穆公就病死军中了。

国君都薨了,那许国人便先回去办丧事了,所以现在剩下的其实是七国联军。楚成王数了一下人数,按人头给礼物,所以只送了七车。而围绕着这七车礼物,联军又生出很多事来,这是后话,此处不提了。

这个时候的楚成王,即王位仅六年,从年龄上看,估计也就十五六岁。这是楚成王即位以来的第一个重大外交行动。这个行动,表面上看,楚国吃了大亏。但从更长远角度看,楚国至少在强大的齐国面前挺直了腰杆,成为自齐桓公称霸以来第一个敢于向齐国叫板的诸侯国,从此威振一方。

双方在谈判合同上签字,八国联军撤退。

这里,喜欢看战争的笔者,对这场两大强国的对战却挺失望的,本来是一场南北终极对抗,只要战事一开,历史必将被改写,但最终没打起来。我们在遗憾之余,来分析一下未何打不起来的原因。

首先是联军既定的计谋已然泄密。当时的齐桓公,声望如日中天,齐国的国力军力也是强大到了可怕的地步。但楚国绝对不是好惹的,自楚武王以来,楚国南征北战,并国数十,从国力战力上讲,不亚于齐国。联军远道而来,要胜楚国,如果不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并荡平,打持久战,是不利于联军的。但由于打蔡国这颗烟雾弹没有发挥作用,楚国已有准备,偷袭战已然不可能了。

按原定的计谋,联军先攻打楚军,先胜一场,然后再静修伐郑的楚军回援,围点打援,再将楚军的有生力量灭了大半。从此,楚国便老实了。但既然楚国现在有了准备,这第一场便没有了必胜的把握。根据情报,楚成王已令斗廉、斗章率伐郑的楚国精锐回援了,如果没把握在第一仗中赢得胜利,回援的楚军便有可能成为对联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的生力军,那对联军是非常不利的。

齐国虽然强大,但近几年来,为履行尊王攘夷的国际义务,连续征战,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再厚的家底也是要掏空的,如果再跟楚国干上一架,哪怕最后得胜,估计也是惨胜。善于经营之道的管仲认为,这笔买卖实在不划算。

而且齐国至少赢得了面子。不如何,楚国认了错,认了罚,这对齐国来讲是最重要的。春秋早期中原许多诸侯国发动的战争,与秦晋楚吴越等边陲国家发动的战争目的非常不同。中原诸侯,一般是通过战争讲清道理,重在教训对方。边陲诸侯,一般是通过战争拓地扩疆,重在消灭对方。从这个层面上讲,联军算是达到了战略目的。联军的直接目的更是因为楚国从郑国撤军,实现了“围蔡救郑”的战略意图。

能够让当时称霸中原的齐国只挣了个面子而罢兵,楚国一下了声名大振。这样,在华夏大地以中原为分界,初步形成了南北两大集团,在北方是以齐国为核心的,聚集了鲁、卫、郑、燕、邢、曹、曾等数十个大大小小的诸侯,我们暂时称中原联盟吧。

在南方,则是以楚国为核心的,包括巴、蜀、邓、蔡、陈、郧、绞、谷、轸、鄀等等数十个大大小小的诸侯或者部落,我们暂且称南部联盟吧。当然,相对于中原联盟而方,南部联盟这些国家相对比较弱小,且有的已经成为了楚国的附庸,有的后来成为了楚国的一个县,有的只是近于无奈而表示服从楚国的。

于是,中间一些缓冲地带的小诸侯国日子便不好过了,尤其是楚国并不满足只要江汉地块,灭了许多小国之后,楚人实力得以大大向北延伸,并以江、汉为大前方,沿淮河东进,先后迫使陈、蔡两国归顺楚国,还灭掉了息国和邓国。在楚国的大棒下,汉东各国虽然表面上向楚人称臣,但已开始结盟,并且千方百计找机会向中原大国靠拢。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