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春秋之楚国风云

第2章楚文王第21节楚王受刑

  • 作者:千里草人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09-25 08:01:02
  • 完书字数:5304

獬豸[xiè zhi],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

传说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的象征。

而獬豸冠,是一种用獬豸的皮毛做成的帽子,这种帽子,到了汉代时,成为执法者的官帽。

这顶官帽的来源,据说便是楚文王。据说,相传,楚文王曾猎获一头獬豸,用它的皮毛制作成一顶帽子叫“獬豸冠”,平时自己经常戴,楚国人便争相仿效,于是便流行起来了。

楚文王在位短短十余年,可谓是文治武功,为后来楚庄公称霸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他不是一个完人,他也有糊涂的时候,比如说仓促与巴国交兵,前面我们已讲过了。

史料记载,楚文王还曾经是个昏君哩。

据说楚文王的十五年楚王生涯中,有整整一年不理朝政。当然他有一个孙子叫楚庄王的,是三年不理朝政。但楚庄王并非是漫无目的地不理朝政,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故意装糊涂,然后一理便是一鸣惊人,这些我们放在后面讲。

楚文王这玩掉的一年,是因为有人送他宝弓、猎犬和美女,楚文王很喜欢这些,于是白天打猎玩猎狗晚上喝酒玩美女。

群臣议论纷纷,他的老师、大夫葆申实在看不下去了,气呼呼地带着一大把荆条去见楚文王。楚文王一看老师来了,忙推开身边的美女迎接:“老师此次有何见教?”

原来,这位叫葆申的老师,是一位有大学问的人。他原本是申国人,是楚武王发现了这个人才,便专门让他来辅导楚文王成长的。楚文王从葆申那里学会了很多治国理政的学问,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对老师非常尊重。

葆申黑着脸便是一顿批评:“大王,您贪图玩乐,打个猎居然三个月不回,得到几个女子居然一年不理朝政,严重违背作为楚王的职责要求。臣是先王任命的太傅,先王认为臣一定会恪尽职守。所以,今天臣斗胆持荆面见大王,是来履行自己的职责来了,是要对大王予以惩罚。”

楚文王忙道:“老师息怒。您批评得是,不谷知错了。但不谷自出生以来便身份特殊,现在又是楚王,尊贵至此,怎么可以被鞭打呢?传出去,实在是太丢脸了。所以,请老师换一种方法处罚,行不行?”

葆申一脸严肃:“不行。大王所犯之错,就是要接受鞭刑。”

楚文王没有办法,只好趴在地上,准备受刑。而葆申呢,用那些荆条轻轻地放在楚文王背上,然后又拿起,再放一次。然后说:“好啦,起来吧。”

楚文王一看,这哪是什么受刑,分明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嘛,便道:“老师,不谷既然愿意受罚,您就认认真真的打不谷一顿吧,否则传出去这又算什么呢?”

葆申正色道:“大王,刑罚的本意在于令受罚者知道过错,臣认为大王能够甘心受罚,已经知错了。只要知错能改,又何必非得让象大王这样的君子受到皮肉之痛呢?至于鞭打大王,对于臣子来讲是大逆不道之为,臣之罪万死难抵啊。”说完跪下磕头,请求楚文王降罪。

楚文王大为感动,他把葆申扶起来,诚恳地对葆申说:“老师,不谷着实知错了,马上改正。今后,若不谷犯错,还请老师今后能够象今天这样,时时提醒。”

然后,将狗放了,疏远美女,还有那把精美的弓箭,干脆折断了,以示警诫。从此,便专心打理朝政,谋求富国强兵之路,为楚国的崛起作出了丰功伟绩。

先王的训诫,师傅的教育,加上自己的阅历,使楚文王渐渐学会分辩直臣和佞臣。同时,注意选贤举能,甚至可以不分民族,不分等级,破格提拔,充分信任,使之有用武之地。如前面讲的重用申人彭仲爽为令尹,彭仲爽不负所望,使楚国的边界达到中原的汝水流域。

据史料记载,楚文王有一次生病,感觉自己快要去见列祖列宗了,便安排起后事来。其中便提到两个人,用现在的话来讲,一个是刚正不阿的忠臣,另一个是阿谀奉承的忠臣。对,都是忠臣,因为对楚文王都很忠心。

这两个人,一个叫管饶,一个叫申侯。楚文王说:管饶这个人,平时真的很烦,动不动便拿什么礼义廉耻来说不谷,令人很不爽。但他确实令不谷避免犯了错误,所以,这样的干部,必须要奖励,一定要提拔他。

申侯这个人,平时非常讨人喜欢,往往是不谷想要什么他便给不谷安排什么,情商非常高,令人非常愉悦,不谷几乎是天天离不开他。但他只知道一味迎奉不谷,也不管对错,这样导致不谷犯了一些错误。所以,这样的干部,不能重用,应该开除他。

于是,管饶得到了提拔,而申侯被开除了。申侯被开除后,只能离开楚国。楚文王也知道他的忠心,对给了他一些物质赏赐,并对他说,你这个人啊,为人不够厚道,心机太深,会给人一个抢夺人家权力的印象,鲁国、卫国、宋国、郑国这些国家不好呆,因为那些君臣都是工于心计的,你在那里可能要惹祸,这些钱财你拿着,低调一点生活,足够你过下半辈子了。

可惜申侯没好好听进去,结果在郑国惹祸被杀了。

能够被史料记载下来的,都是大事要事,楚文王病榻前这番对臣子的评判,非常有意义。这里释放出很多信号。

比如,楚文王并不是昏君,他尽管使用了一些小人,但这些小人对他是有用的,至少能够丰富他的日常生活。毕竟,楚王也是凡人,也有七情六欲。他需要丰富的日常生活嘛。于是,能够令人开心的人,他是要用的。

又比如,楚文王虽然自己用了小人,但他不想自己后代楚王也用小人,因为他知道,小人是一定会误国的,自己能够驾驭小人,不见得自己的后代能够驾驭,所以在自己生前,必须处理好,不能留下麻烦给后代。

又比如,他肯定了刚直不阿的臣子,尽管平时很讨厌这种人,但心里明白,真正治国理政,还是要靠这些人,所以,他要为后世楚王留下人才,在生前一定要将他们的履职环境创设好。

又比如,从楚文王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齐桓公身边也有象易牙、竖刁这样的小人,也有管仲宁戚这样的贤人,如同乾隆身边的和珅和纪晓岚。

因为,君王,也是普通人,他们既要治国理政,又要追求个人的舒乐安逸,于是在治国用人上定然会夹杂个人感情因素,使用一些为一般臣民所不齿的善谀之人。这是一种需要,并不是一种糊涂。但善谀之人虽能从君王那里得到许多好处,但往往是一时的,表面的,而不会是长久的,尤其是最终不会得到尊重。

所以,刚直不阿的臣子,保持自己的高风亮节,为君王所尊重,为后世所赞扬,这便足够了。而这则故事,说明了楚文王是一位能够识大体、敢负责、有担当的君主!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