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这个屋里

第一百四十七章 英雄与奸雄同是他一人

  • 作者:姚焕黎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12-31 13:55:12
  • 完书字数:6370

关中发生了李傕郭汜火拼之后,汉献帝和百官包括他们的家眷已经到了无以为生的窘境,吃饭都很困难了。杨奉在郭李二人死之后,得到了东汉皇帝这张好牌,但是杨奉本人才疏学浅,家底子又薄,供不起大佛。派人告知曹操和袁绍,希望他们能迎接汉献帝,并且表请他做个像样的大官。

这个节点,非常关键。可袁绍犹豫了。

曹操反应迅速,他迎接了汉献帝,把他迎到了许都。之后的都城也就安顿在这里了。

曹操之所以被骂做奸,也就是从欺负汉献帝开始的。因为这时候的曹操需要的是东汉王朝汉献帝这张牌。而在里边,他不仅不会听小皇帝的,还要把他欺负的服服帖帖。原先的忠汉变成了欺汉,但是“汉朝”不等于国家、民族和天下,古代的君王喜欢把个人家室与国家民族绑定在一起,所以造成了混淆。需要明确的是曹操对中国仍然进行着统一的大功业!

天下姓刘,都姓了400年啦!也该换换人了。

想想刘邦是怎么大杀功臣的,想想腐朽的东汉王朝是怎么无视老百姓的感受的,是怎么残酷、不分善恶的凌虐忠义志士的。汉献帝活在世上简直就像是在为其祖上埋单。

无论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尊天子以令不臣,驱使权力的终究是自己。天子是理直气壮的用来号令别人的口实。那些士人也真够迂腐,不尊汉,违背了自己的人生宗旨;尊汉,一看,其实是曹操在发号施令。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曹操是在以毒攻毒。何出此言?士人需要皇帝,皇帝需要士人,在道德关系上彼此心照不宣,一起欺骗劳动人民,维护他们虚伪的统治。皇帝和家国天下绑在一起,臣僚则和皇帝统治集团绑在一起,就形成了忠君爱国牧民的人生价值观。偏偏曹操一杠子插了进来,到了皇帝身边,制服了皇帝,然后发号施令,打击士人臣僚的自尊心。怪不得曹操会被骂了一千多年。

吕布这个二愣不明白,所以直接了当的反问曹操:“汉家的城池偏偏你夺的么?”

和尚摸的都摸的,站在曹操奸雄的对立面要瓜分利益。周瑜诸葛亮都很明白,所以“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则是从根本上否定了曹操的政治地位。荀彧陈群等人是选择了忠于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曹仁许褚李典等人未必这么想,都怀有各自的目的。但是跟随曹操的人,所发挥的作用对促进国家的统一进程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所以无论是尊天子还是挟天子,其实都是从自己的政治利益角度出发。但是,要让老百姓活得下去,让国家统一不能分裂,这是王道。

曹操施行的是王道吗?是的,曹操施行的是王道,至于挟天子不影响王道的施行。

在尊天子都许之后,曹操真的是不二的发号施令。别人不听,我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讨伐他;别人一听,就是听我在摆布。曹操先是表刘备为徐州牧,然后表奏袁绍为大将军,讨好了二人之后就进攻张绣。张绣是张济的侄子,张济是关中军阀的一路。张济死后,张绣领兵,转而依靠刘表,刘表和张绣联合进攻曹操,也就是打了一把。结果曹操腾出手来打张绣,刘表没动静,张绣只好又纳降曹操。

曹操这个人有得意忘形的一面,要嫖!想必也要欺负张绣,加倍羞辱张绣,所以曹操有着军阀的痞子性儿。曹操强迫今晚邹氏陪他睡一晚,张绣奇耻大辱!

张绣和贾诩背地里商量,贾诩说道:“主公稍安勿躁。”

张绣问贾诩:“你的婶婶被凌辱,汝还能安坐否?”贾诩就告诉了张绣计划。

骄兵必败!曹操如此欺凌张绣,主将骄而士卒惰,贾诩告诉张绣的密谋就容易施行。

傍晚,张绣的军队出城门示之以弱,让曹军看了非常舒心。张绣又请曹操的贴身侍卫典韦来饮酒,叫来力气小,胆子够大的胡车儿,半夜做好了行动的准备。

到了半夜,曹军缺乏警惕,而张绣军是有准备的行动。一声呐喊,万军涌动!典韦着实了得,一人守一城门,刀都砍缺了。好半天张绣军才攻进去,杀死了典韦,差点活捉了曹操。

此一役,为宛城兵败,曹操损兵过万,儿子曹昂被杀,爱将典韦也为了保护他而丧生。曹操非常悲痛!从此之后,打仗再也不嫖了。这是一征张绣。

二征张绣,曹操下令,沿途不得骚扰百姓民居,路过麦田,骑马者必须下马步行,否则军法从事!路过一处麦田,曹操自己也下马步行。结果那马淘气,踏坏了麦田,在众位将士面前,曹操有些无地自容。他拔出剑来,作出要自刎的动作,被身边的人救下。

曹操说道:“纵是天子犯法也与庶民同罪,我姑且断发代首。”

于是曹操就割了自己的一撮头发,也是给自己律法的一个交代,为将士树立榜样。路途中的麦田未必是曹操的,但是曹操路过也要保护农业生产,这在当时很难得。那种匪来如梳,官来如剃的大环境下曹操率领的军队给中原老百姓展现了自己带兵的形象,这很重要。

张绣坚壁清野,曹操军中乏食。军中已经到了哗变的边缘,曹操采取了一个很不道德,也是直到今天仍会被一些领导采用的伎俩,那就是寻找替死鬼。

负责后勤煮饭的人叫做王垢,这个人很勤勉,是个老实巴交的人。曹操把他叫来,问道:“军中粮食还剩下多少?”王垢回答:“用之以稀粥,也只够三日的了。”郭嘉在旁,不说话。曹操接着对王垢说道:“欲借汝一物,解燃眉之急!”王垢有些吃惊,说道:“但凡丞相所需,王垢无不遵命。”

“借汝之头!”曹操很果断的说道。

王垢自知多说无益,无力的为自己分辨了一句:“王垢无罪!”

曹操说道:“你的家小,我会妥善照顾。”

“愿丞相保重!”王垢自知不免,索性从容赴死。

曹操下令军中:王垢身为粮官,中饱私囊,侵吞军粮,罪在不赦,现令斩首!

这是一个典型的职场吃人事件!受刑者直到死也不能为自己申冤分辨,因为那样一来,领导就不能“妥善照顾自己的家小”。所以明知是死,还得坦然受之。

曹操使用此伎俩起到了效果,王垢头颅冒出来的血腥味让士兵的不满得到了满足。作为粮官,王垢可以说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包括名誉和生命,一起。

除非食物链的顶端,否则自己的小命分分钟就掌握在别人的手中,权贵们的手中。上级领导对下级员工的职场生涯有生杀大权,所谓公正是非,道德准则在领导制的社会运行当中,近乎一种伪。人人缺乏安全感,活在强势群体的影响下,又挣脱不开,也就变得嗜血。看到别人流血,心理上就有满足感。

王垢没有错,错的是曹操,是曹操作为一个领导没有统筹好,错的是士兵,怎么能轻易哗变?可是对领导反过来问责直到今天也还在制度的建设当中。法不责众,众人甚至要闻到是人的血腥味,才能平息心中的不满,那某人就高度危险了。就算把王垢杀了、煮了,也不能解决乏粮的问题,但王垢被迫充当了给领导者背锅的角色,让自己无辜的血来慰藉众人的愤懑。

从古至今,有多少王垢之头啊!

征伐张绣又告一段落,徐州刘备和吕布不和,曹操因为有了天子这张牌,从此可以对他们发号施令了。他让刘备去打袁术,自己也提兵攻打淮南袁术。淮南袁术不仅仅是个庸才,也是个蠢才,出了出身可以供他骄傲之外,实在毫无才能可言。袁氏四世三公,在士人丛中很有人望,袁术是正统的袁氏嫡系子孙,加上他在淮南兵多粮足,所以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孙策自从父亲孙坚死后,孤苦伶仃,依附袁术。他的部曲见他伤心,索性建议他把曾经惹祸的传国玉玺送给袁术,换来兵马,去图江东。当初讨伐洛阳,孙坚私自得了传国玉玺,被刘表截杀,后来和刘表干仗丢了性命。17岁的孙策夺回自己父亲的尸首,安顿了弟弟和家人就依附袁术。这次孙策就用这传国玉玺从袁术手下借来兵马,也就三千多人吧,去经营江东。袁术得到了传国玉玺,大喜!竟称起皇帝来了!

袁术这样的人能跟曹操比么?当然是不能的。别说曹操,就是其他人,也不能比,袁术就是个十足的富家纨绔。即便是兵多粮足,但打仗用兵是一门学问,袁术哪里是人家的对手?被曹操打败了,损兵大半,退往寿春,从此不敢叫板。刘备也奉命出征,不过他的徐州却因为义弟张飞的鲁莽而丢了,被狼子野心的吕布占领。没办法,刘备投靠了曹操。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