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这个屋里

第六十章 下雪

  • 作者:姚焕黎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12-31 13:53:54
  • 完书字数:3514

每天晚自习回家,兰和艳要么一个在前,要么一个在后,她们都是为了初三毕业而奋斗。兰的家就在路边,往她屋门前路过,听得见《笑傲江湖》的声音。

每天早上,天不亮,中学里的广播就催我们起床。一起来,感觉除了被窝里,其他的地方都是冰做成的。

去学校的路上,冰冷的空气就喜欢往我脖子里钻,我尽可能的把脖子和肩膀挨得紧些。

我的衣着在这个季节里越发显得和同学们的差距,我或多或少的在家里抱怨过。有时候甚至来不及抱怨,奶奶尤其是父亲,倒是反过来向我们做孩子的讨论他们的吃苦经历,如是说道:“我们小时候……没得衣穿……冬天里都是打着赤脚!”

这是教育我要知足。可我总觉得不像是那么回事!父亲在我面前的抱怨更显得理直气壮。我在塌子里,面露不满,他面朝塌子,掀开下巴,头跟着一摆,说道:“当初我小时候没得鞋穿的,到了冬天……”他如数家珍般的在我面前谈起儿时的艰苦!

还是刚开学的时候,有次我打着赤脚上课。我觉得没什么,因为节约凉鞋,我这么做是值得的。可老师问我:“姚焕霓,你打赤脚啊?”我才发现,全班除了我之外,没人赤脚的。于是我穿了鞋。

周末,我们在家做作业。上午,父亲叮嘱我们:“把一箩筐棉花择完。”

他自己出门了。

本来这一箩筐棉花,不是什么大事儿。结果我们三兄妹掰一下玩一下,竟到了傍晚还没掰完,还剩半框。

奶奶警告说道:“您老家伙的棉花不把家人掰,您老家伙回来了不揪得您好!”

奶奶的威胁非常有效力,这种平时骂自己儿子的娘,用儿子的暴虐警告自己的孙子,起码能伤到孙子的心。

但这还是不能敦促我们快点儿掰棉花。就这样一直到晚上,吃了晚饭,接着掰,都还没掰完,还有小半框。

父亲回来了,他一看框里的棉花还剩下许多,恶狠狠地骂道:“您今儿不掰完试啊看哆!您……”

他怒气冲冲的,他上楼梯时对我们凶道:“……”

我估计他打牌输了,拿我们泄愤。

父亲的行径让人匪夷所思,他的形象从谷底跌到井底,要跌进无底洞!

叶姐姐有次来我们家,她忍不住了,说道:“爱儿叔叔喔,弟儿,你跟你爸爸说下啊!”

我有胆量教育我爸?我有把握能教育好我爸?如果我能的话,还用得着你们叮嘱?

记得父亲躺在椅子上,他眼睛朝天,嘴里嘀咕道:“这就名誉背起了。”

这个家总会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

村里开会,爷爷不知道被谁灌了迷魂汤,居然能借出两千块钱给村里!究竟是两千块钱还是两千斤谷子?我无法确定具体,因为后来没有问过奶奶。

当时,从群乐大队里,大人们开完会,议论纷纷,路边什么都听得到。

爷爷回来低着头。

父亲抱怨道:“您有钱,您个儿!”

家里的气氛不对,但没有激烈的争吵。

我听见奶奶询问爷爷:“老倌子,这个屋里……”

自此之后,我走在公路上,开农用拖拉机的xx遇见了我,他喜欢拿我开刷,听他说道:“焕霓,您的屋里还是有钱啊!好啊,跟村里还借钱哪!老倌子(爷爷)手里还是有钱哪!”

当时的村书记已经不是罗书记了,而是姚书记了,就是曹家冲里的姚*。就是当初走在父亲后面笑的那位。

这位村长,他是拿什么态度和话语能说服我爷爷在如此家境下,居然借两千块钱给村里的?

我听的心都碎了!

这笔账目,多少年后才还清啊!

2012年临近春节,我当时在屋里烤火。这笔钱的尾巴数是村里的叶会计来我们家里给我们结清。我亲手签的字,奶奶也在火坑边。

中间的这些年里,每年,奶奶杵着竹棍,往曹家冲跑了多少趟?不体会,不知道其中的苦楚。

我想,就算两千斤谷子,也是一千块钱。我初中三年,分成三份,一年也有300块钱的零花钱,一期也有150。试想,我要看的书本,我需要更新的衣服,鞋,都有了呀!

家里的主心骨如果肯把钱分批次借给自己的子孙,何须等到2012年才还清?

此家可为鉴。

学校置办校服。

我跟家里说了,但家里没回应,我记得父亲给我买了一套校服,这应该是父亲在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给我置办的唯一一套衣服了,要写下来的,但记不清是初一还是六年级了。还有件事儿,在四年级的时候,父亲给我买了一本作文书。想起来了一定要写上去,不可遗漏,不可辜负了他的好。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