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大明:皇兄你就安心的去吧

第148章 捷报至〔下〕

  • 作者:柯久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11-17 01:09:47
  • 完书字数:4538

巍峨的宫城下,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右手紧握着通政司刚刚呈递上来的军报,一脸急促的领着身后的小太监,朝着位于内廷的乾清宫暖阁而去。

\”快些,再快些..\”

顾不得理会道路两旁,忙不迭冲着其躬身行礼的宫娥内侍,一向好脾气的司礼监秉笔步履匆匆,脸上满是急切之色。

为了能够尽快跟上身前司礼监秉笔的脚步,几名身材不高的小太监甚至用手提着袍服。

乾清宫位于紫禁城深处,距离宫门也有一段距离,但一行人仅仅用了不到半炷香的功夫,偌大的宫殿群便已然映入眼帘。

急匆匆的喘了一口粗气,简单擦拭了一下额头上的汗水,并低头整理了一番有些凌乱的衣衫,司礼监秉笔便是急匆匆的踏上白玉阶,朝着紧闭的宫门而去。

\”陛下,锦州大捷!\”

\”辽东大捷!\”

还不待宫门开启,司礼监秉笔近乎于颤抖的声音便是在乾清宫前的空地上响起,引得值守的宫娥内侍纷纷侧目不已。

作为天子身旁的\”内相\”,王承恩平日皆是以\”阴狠\”\”沉稳\”的面目示人,罕有如此失态的时候。

吱呀!

几乎是话音刚落,紧闭的宫门便是被由内而外缓缓推开,伴随着一抹刺眼的阳光,隐约可见得一名身材消瘦的年轻人正立于案牍之后,有些急切的朝着宫门望来。

\”陛下,锦州打赢了!\”

\”女真鞑子铩羽而归!\”

不待上首的天子发问,司礼监秉笔便是上前一步,主动将手中已然有些褶皱的奏本呈递至天子手中。

不知怎地,一向镇定自若的朱由检突然觉得手中奏本竟是重若千斤,令其隐隐有些抵触。

\”呼!\”

深吸了一口气,强压住心中的万千思绪,朱由检缓缓打开了手中的奏本,随后便是一目十行,将不算冗杂的内容尽皆阅尽。

\”好!\”

\”不愧是毕自肃,不愧是袁可立!\”

朱由检的脸上满是狂喜之色,其兴奋的声音在鸦雀无声的乾清宫暖阁内瞬间响起。

声音颤抖的同时,其眼眸深处更是隐隐有晶莹闪烁。

作为朱由检在浅邸时期的\”旧人\”,王承恩从未见过天子有如此失态的一幕,令其心中啧啧称奇的同时,下意识的将头垂的更低。

\”都是朕的肱股之臣,没有让朕失望。\”

天子毫不吝啬的惊叹声又是在王承恩的耳畔旁响起,使其不由得心头涌现一抹狐疑。

虽然并没有仔细阅读过天子手中的那封奏报,但他也依稀记得建奴退军,应当与东江军主帅毛文龙分不开关系,但不知天子为何对其未置一词,甚至就连宁远城中的\”关宁铁骑\”也是只字不提。

心神激荡的朱由检全然没有注意到身旁太监的异样,下意识的行至窗柩前,死死盯着辽东的方向,呼吸愈发沉重。

虽然自继位以来,便是通过些许手段稳住了朝中近乎于诡谲的局势,并且握有一定军权,但朱由检却是知晓,大明的心腹大患仍是辽东的女真人。

为此,他近乎于殚精竭虑,使出了浑身解数,只求维系辽镇的稳定,如今终于是得偿所愿。

紧握着手中的军报,感受着窗外微风拂面,朱由检心中豪气陡生,他终是坚信历史的轨迹可以在自己的手上发生改变。

不管是\”留头不留发\”,亦或者所谓的\”割地赔款\”,一切都将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之中。

\”王承恩!\”

好半晌过后,朱由检逐渐恢复镇定的声音终是在暖阁中响起,令得司礼监秉笔不由得隐去了心中的思绪:\”奴婢在。\”

\”即刻将军报发往内阁,令兵部及吏部派遣能臣干吏核查战果,并让内阁提前草拟封赏。\”

\”阵亡士卒的抚恤,也尽快给朕一个章程,朕要亲自过目!\”

听得此话,王承恩心中便是一动,按照往年的规矩,这有功将士的封赏都要由兵部及吏部核实完战果,确定无误之后,方才由内阁草拟。

可听天子的言外之意,分明是对军报中的内容深信不疑,打算在第一时间便将赏赐分发下去,而且就连阵亡士卒的抚恤都要亲自过问,这是生怕有人在其中做手脚呐。

\”奴婢遵旨。\”

规规矩矩的躬身行礼之后,司礼监秉笔便是双手接过了天子递过来的军报,小心翼翼的退了出去。

\”辽东,皇太极?呵..\”

感受到微风拂面,一身常服的朱由检朝着辽东的方向低喃了一声,只觉得心中的一块巨石终是落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

...

位于紫禁城东华门内的文渊阁中,三名正襟危坐的阁臣接过奏报之后,均是重重的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尤其是东阁大学士孙承宗,更是喜不自胜,双手下意识的握紧了拳头,朝着辽东的方向一阵失神。

昔日辽东遭逢大难,他作为\”帝师\”自请出边,而后便是不顾朝野非议,近乎于\”乾纲独断\”的修建了贯穿山海关至锦州的\”宁锦防线\”,为此,近乎于掏空了大明本就捉襟见肘的国库。

如今大明再一次凭借锦州这座孤城,挡住了女真鞑子凌厉的攻势,不由得令其心神激荡。

不过在经历了最初的狂喜之后,孙承宗倒是下意识的摇了摇头,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这现任的辽东巡抚并非自己力挺的\”袁崇焕\”,而是此前名不见经传的\”毕自肃\”。

至于李国普及刘鸿训两名阁臣倒不像孙承宗这般\”心事忡忡\”,皆是兴奋异常。

在自己任内,朝廷对于如日中天的女真鞑子竟有胜绩,着实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喜事。

而且历经朝事的两名阁臣心中更是隐隐有些揣测,当今天子继位不过半年有余,便是狠狠挫败了女真鞑子的锐气,并且令得犹如一盘散沙的辽东战场隐隐呈现了\”中兴\”之象。

如此说来,朝廷岂不是有了平定女真,收复旧土的希望?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